Author Affiliations
Abstract
1 Information Materials and Intelligent Sensing Laboratory of Anhui Province, Key Laboratory of Opto-Electronic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and Manipulation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School of Physics and Opto-electronics Engineering,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601, China
2 School of Instrument Science and Opto-electronics Engineering, Laboratory of Optical Fibers and Micro-nano Photonics,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009, China
3 School of Opto-electronic Engineering, Zaozhuang University, Zaozhuang 277160, China
Random lasers are a type of lasers that lack typical resonator structures, offering benefits such as easy integration, low cost, and low spatial coherence. These features make them popular for speckle-free imaging and random number generation. However, due to their high threshold and phase instability, the production of picosecond random lasers has still been a challenge. In this work, we have developed three dyes incorporating polymer optical fibers doped with various scattering nanoparticles to produce short-pulsed random fiber lasers. Notably, stable picosecond random laser emission lasting 600 ps is observed at a low pump energy of 50 µJ, indicating the gain-switching mechanism. Population inversion and gain undergo an abrupt surge as the intensity of the continuously pumped light nears the threshold level. When the intensity of the continuously pumped light reaches a specific value, the number of inversion populations in the “scattering cavity” surpasses the threshold rapidly. Simulation results based on a model that considers power-dependent gain saturation confirmed the above phenomenon. This research helps exp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ynamics behind random medium-stimulated emission in random lasers and opens up possibilities for mode locking in these systems.
random laser polymer optical fiber gain-switched laser picosecond pulse 
Chinese Optics Letters
2024, 22(4): 040603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应用电子学研究所,四川 绵阳 621900
2 哈尔滨工程大学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哈尔滨 150001
3 南华大学 核科学技术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4 中玖闪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四川 绵阳 621000
5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四川 绵阳 621900
报道了基于常温射频直线加速器建成的10 MeV光子FLASH放疗射线源样机,采用高平均电流电子束轰击高速旋转辐射转化靶,在距离靶点1 m远处的固体水模内,X射线剂量率达到80.5 Gy/s,达到未来临床实验与推广所需剂量率阈值。
FLASH放疗 超高剂量率 医用直线加速器 X射线源 flash radiotherapy ultrahigh dose rate linac X-ray source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23, 35(12): 124009
作者单位
摘要
陕西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陕西 西安 710021
采用Silvaco TCAD软件构建了立方氮化硼(cBN)基台面结构pin型光电探测器数值计算模型,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了n型、i型、p型cBN层材料掺杂浓度、厚度对探测器光电性能的影响,并利用器件物理相关理论对结果进行了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p型cBN层掺杂浓度增大时,光电流、暗电流和内量子效率先增大后减小;i型层掺杂浓度增大时,暗电流减小;n型层掺杂浓度增大,光电流、内量子效率增加;光电流和内量子效率随着p层厚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着i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大;n层厚度越大,光电流越大。
探测器 cBN 光电流 暗电流 内量子效率 
光学学报
2023, 43(20): 2004001
作者单位
摘要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四川 绵阳 621900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红外太赫兹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是一台用于材料、光谱、生物、医学等领域前沿研究的多功能用户装置,在实验室现有的太赫兹自由电子激光装置(CTFEL)基础上,拟新增两套2×9-cell超导加速单元和两台波荡器,将电子能量提升至最大50 MeV,输出频率覆盖范围拓展至0.1~125 THz,最大宏脉冲功率大于100 W。同时,采用跑道型束线设计,拟建设一台小型能量回收型直线加速器实验研究平台。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红外太赫兹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总体设计、工作模式以及用户实验站布局。
激光器 自由电子激光 红外太赫兹 超导加速器 波荡器 能量回收型直线加速器 
中国激光
2023, 50(17): 1718001
作者单位
摘要
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 智能感知实验室,陕西 西安 710065
DETR(detection transformer)算法是一个基于Transformer的目标检测算法,具有检测速度快、检测效果好的优势。介绍了一种利用DETR算法及双目视觉原理对道路环境下的人、车、自行车、信号灯等目标进行构建的测量系统。分析了双目测距、相机标定、目标检测以及目标匹配的原理,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测量系统。采用目标检测算法检测视野中的目标,利用双目视觉原理对检测到的目标进行测距,同时分析了测量系统中测量误差的来源,并计算其对结果的影响。该算法在KITTI数据集及现实环境中进行测试,测量系统基线为45 cm,对15 m~80 m的指定目标检出率高于90.6%,测距误差小于5.8%,在RTX 2080Ti平台上能够实时运行。
双目视觉 目标检测 测量系统 测量误差 binocular vision target detection measurement system measurement error 
应用光学
2023, 44(4): 786
作者单位
摘要
1 福州大学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
2 清华大学 物理系,北京 100084
光电探测器在许多应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例如遥感、夜视、侦察、医学成像、热成像和化学检测。随着光电探测任务的逐渐复杂化,工作在不同波段的光电探测器逐渐被集成用于对同一场景的宽光谱探测。受限于集成系统的体积和任务模块,常规的宽谱探测任务往往需要多个不同波段的探测器协同工作,极大增加了系统复杂度,因此具有超宽带探测(紫外-可见-红外-太赫兹)能力的光电探测器逐渐成为国际研究的前沿热点。但是迄今为止,有关超宽带光电探测器的综述还没有见诸报道。因此,本文系统整理了超宽带光电探测器在过去十年的研究进展。文章首先介绍了衡量光电探测器响应性能的指标以及常见光电探测器的主要类型,在此基础上重点回顾了不同类型超宽带光电探测器的研究进展、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超宽带 光电探测器 响应机理 器件类型 ultra-broadband photodetector response performance device type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2023, 42(2): 169
刘宇 1杨曌 1,2,*邓鑫 3熊浩 1
作者单位
摘要
1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武汉 430065
2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更新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 武汉 430065
3 武汉市中心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武汉 430014
将不同掺量和不同直径的形状记忆合金(SMA)纤维埋入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ECC)制得形状记忆合金纤维增强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SMAF-ECC), 通过单轴循环拉伸试验研究SMA纤维直径和纤维掺量对SMAF-ECC试件拉伸应力-应变关系、残余应变、裂缝宽度和裂缝恢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打结形SMA纤维的加入提高了ECC的极限应变和极限抗拉强度; 提高纤维掺量可有效提高SMAF-ECC试件的应变和裂缝恢复率, 试验所得试件的最大应变恢复率和裂缝恢复率分别达到69%和77%; 纤维直径在一定范围内增长, 可以提高应变和裂缝恢复率, 纤维直径过小会导致恢复率减小。研究成果为新型SMAF-ECC试件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形状记忆合金纤维 纤维增强 超弹性 循环拉伸 裂缝宽度 应变恢复率 裂缝恢复率 shape memory alloy fiber fiber reinforced hyperelasticity cyclic tensile crack width strain recovery rate crack recovery rate 
硅酸盐通报
2023, 42(3): 816
作者单位
摘要
1 阿鲁科尔沁旗森林草原保护发展中心,内蒙古 阿鲁科尔沁旗 025550
2 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65
我国天然林区分布范围广,地形复杂,依靠传统的护林员巡检方式进行林木病虫害防治,效率较低,难于及时发现早期的林木病虫害,可能因此错过防治的最佳时机。针对该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多光谱图像检测林木病虫害的深度学习网络,研发了一套检测软件,通过无人机挂飞实验,利用搭建的深度学习网络,完成林区染病区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
光谱图像 森林病虫害 深度学习 注意力机制 spectral images fores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deep learning attention mechanism 
应用光学
2023, 44(2): 420
李宗翔 1,2,*张明乾 1杨志斌 1丁聪 1[ ... ]黄戈 1
作者单位
摘要
1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 辽宁 阜新 123000
2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辽宁 阜新 123000
为探究断层构造作用对煤化学结构特征和微晶结构特征的影响,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 对红庆梁矿和段王矿的原生煤及断层构造煤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受断层构造作用影响, 红庆梁、 段王断层构造煤中苯环二取代、 苯环四取代的含量明显大于原生煤, 苯环三取代和苯环五取代的含量低于原生煤, 断层构造煤中C-O-C伸缩振动、 -CH2反对称弯曲振动、 -CH3、 -CH2和芳环-OH含量均多于原生煤, 断层构造煤中醚C-O振动、 芳烃CC、 -CH和OH-π含量低于原生煤。 红庆梁、 段王断层构造煤的芳碳率fa是原生煤的1.01和1.03倍, 芳环缩合度DOC是原生煤的1.01倍和3.7倍, CH2/CH3值是原生煤样的0.933倍和0.94倍, 芳香度I分别是原生煤样的1.01倍和1.34倍。 说明断层构造作用促使官能团和脂肪链脱落, 增加煤的缩聚程度, 降低煤中脂肪侧链的长度, 增大芳香结构含量。 XRD测试结果表明, 原生煤和断层构造煤具有相近的矿物组分, 断层构造作用未对煤中矿物组分的类型产生明显的改变。 在2θ=26°附近存在特征(002)带, 表明存在少量的层状石墨结构, 然而在2θ=45°附近并没有清楚地显示(100)带, 说明煤中石墨结构的基面生长水平较低。 红庆梁、 段王断层构造煤的晶间间距d002值与原生煤相比变化很小, 微晶堆积高度Lc值分别是原生煤的0.904 5倍和0.902 7倍, 芳香度fa-XRD值分别是原生煤的1.143 9倍和1.066 9倍, 晶体堆叠平均层数Nave值分别是原生煤的0.909 45倍和0.923 56倍。 断层构造作用减小煤的芳香层片堆砌度, 增大煤的芳香度, 减少了煤微晶结构单元的堆叠层数, 说明断层构造促进煤中非芳香化合物向芳香化合物的转化。 断层构造煤的芳香度、 成熟度更高, 断层构造煤的燃烧反应性弱于原生煤。
煤结构分析 官能团 断层构造 Coal structural analysis Functional group FTIR FTIR XRD XRD Fault tectonic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3, 43(2): 657
作者单位
摘要
福州大学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福州 350108
针对波前整形的背景噪声问题,提出了一种有效抑制背景噪声的算法。首先搭建闭环波前整形聚焦系统,并基于传统遗传算法进行聚焦实验以验证系统的有效性。然后从增强信噪比的目的出发,提出与以往的多目标优化遗传算法不同的迭代方法,即采用增强倍数而不是绝对强度的判别式来评估目标点的聚焦质量。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遗传算法将显著噪点亮斑的面积减少了70.4%,聚焦光斑的圆度由0.83提升到0.93。基于实验结果提出背景平均光强与调控面积之间的量化关联模型,并通过量化关联模型对统计实验数据进行拟合,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实现对聚焦后背景噪声的定量表述。
光场调控 波前整形 反馈优化算法 散射介质 光聚焦 背景噪声 Light field modulation Wavefront shaping Feedback optimization algorithm Scattering medium Optical focusing Background noise 
光子学报
2023, 52(1): 0129001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