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蝉联中科院科技出版先进单位奖,中国激光杂志社成为媒体眼中科技期刊界的“中国标杆”
2020-09-25
近日,2018—2019年度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奖获奖名单公布,上海光机所荣获科学科技出版先进单位奖,中国激光杂志社总编辑王晓峰荣获先进个人奖。这是上海光机所连续第3次荣获中科院科技出版先进单位奖,也是中国激光杂志社编辑连续第3次荣获先进个人奖。
10年内创办3种英文期刊,5种期刊入选卓越期刊行动计划,高水平论文得到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会关注,一系列数据和“成绩单”让中国激光杂志社被圈为上海科技期刊出版单位的典型案例,被新华网、解放日报、文汇报等多家媒体机构重点报道,成为媒体眼中的“上海样本”“中国标杆”。
首批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中国出版政府奖、上海市新闻出版行业文明单位……中国激光杂志社屡获荣誉,每一项都是杂志社硬核业务发展的最好证明。
现如今,出版的《中国激光》《光学学报》《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三本中文刊先后被ESCI收录,多次获评“中国百强科技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等荣誉。
3本英文刊被SCI收录,Photonics Research在世界光学期刊中排名第10,High Power Las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中发表的综述被诺奖评委会列为引用文献,成为世界该领域的学术必读物;5种期刊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学术影响力和综合出版实力稳居国内前列。
在国内多数期刊还处于小作坊经营时,杂志社率先走出了集群化的一大步。联合国内各家光学期刊,成立了“光学期刊联盟”,并逐步由十几本刊发展成为集成国内几乎所有光学期刊资源,这一联盟模式被国内各学科期刊纷纷效仿。
在刊群几乎覆盖光学所有领域之后,杂志社将刊群扩展至其他专业学科,联合中科院物理集群、中科院地理所刊群打造中科院高水平学科刊群平台,并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仅有的5个集群化试点项目,开创了国内专业学科集群化建设的独特方式。
在结结实实地经历了十多年市场化的锤炼与考验,中国激光杂志社终于发展成为国内最大、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光学专业出版机构,有尊严地在世界科技期刊领域站稳脚跟。
在学术上打造具有高度影响力的科技期刊;具有市场化基因的中国激光杂志社对“商机”嗅觉敏锐。
经过多年运营,杂志社的产业品牌趋向成熟;面对新的契机与挑战,杂志社再发力。
2018年,策展、运营了位于中国“光谷”武汉的光博会,使之成为国内三大光博会之一。
2019年,CLP Publishing英文出版平台上线,是国内首个面向专业学科的期刊集群,实现了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的转变;
2020年策划的“光学前沿在线”直播活动,是疫情期间国内最早系统组织的在线学术交流活动之一,引领了光学领域直播热潮;在激光器发明60周年的纪念日,杂志社策划了光电产品购物节,当天实现超千万元的营收。
3月初,新华社、人民网、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澎湃新闻等80余家媒体对杂志社举行的“2019年中国光学十大进展”予以关注并报道,这一活动正式从专业领域走入大众视野。
8月5日,《解放日报》以头版头条关注“中国激光杂志社:学术与产业‘两条腿’走路”,对中国激光杂志社学术+产业的独特经营之道进行报道,占据当天第7版版面的三分之一。
同天,上观新闻以“发表的论文被诺奖评委引用,开办的网上商城交易红火,杂志社这样‘跨界’”为题进行报道;文汇报发表时评“加快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中国激光杂志社集群化建设、学术与产业并举的发展模式被反复举例。
8月12日,《文汇报》再次刊发系列报道,以“发表的论文被诺奖评委会引用,国际老牌出版社缘何愿与这家上海同行‘倾囊’合作?”为题,作为系列首篇探讨中国激光杂志社实现科技期刊发展的“突围”和“破圈”,为培育更多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中国激光杂志社向来重视人才发展。总经理杨蕾时常强调,一流的人才办出一流的期刊。从编委团队到编辑团队,这条关于人才的标准始终如一。
在此之前,中国激光杂志社总经理杨蕾、副总经理马沂已分别获得2014-2015年度、2016-2017年度中科院科技出版先进个人奖。
马沂从事光学期刊出版工作超过15年,熟悉光学科研进展与产业发展,在期刊出版、会议组织、人才培养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工作经历。在他的指导下,杂志社《光学学报》《中国激光》《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三种中文刊逆势上扬,学术质量与发文体量大幅提升,成为中文科技期刊做大做强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