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不小——在《中国激光》编辑部工作期间的点滴体会

    

周稳观 苏笑珍

    

    置于科技论文末的参考文献,其地位开看起来没有标题、摘要、正文等显要,可算是小事一桩,但我们却不能小看参考文献的重要性,因为它不仅体现了科学的继承性和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更体现了科学的严肃性。明确标注出引用他人学术思想、理论、科研成果和数据的出处,可使编者、审稿者和读者借助这些文献来确认论文的学术水平,有利于鉴定和确认其成果是否具有创新性,读者还可以通过引用的参考文献比较全面的掌握论文涉及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对其社会效益做出正确的评估。

    我们在办刊过程中,经常发现作者引用的参考文献有很多不正确的地方,其错误率相当高,因此,从1998年开始,我们对论文中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基本上在出版前每条都查对了原文。我们曾对1998年1~6期做过不完全统计,如果用“总错误数/引用文献总数”作为错误率来计算,那么错误率最高月份可达76%,最低的也达到29%。

    如果我们不把这些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那么所引用文献的准确性就很难保证,读者也就无法根据作者提供的文献去查证原始文献,刊物的质量就会明显下降,发表的论文及其载体——刊物的可行度就要打很大的折扣。

    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多的错误,我们认为一个相当重要而普遍的原因是作者在撰写论文时限于时间和条件,没有或者不能认真阅读自己所要引用的参考文献,从而也就不能准确的引用这些文献。有些情况下是为了引用而引用,一篇论文写成了,总得放几篇参考文献,于是就将自己阅读过的少数文献中所引的类似文献引用到自己的论文中来,我们姑且把这种方式称作二次引用,这样往往就会产生差错,因为别人在引用时或许已经有错,自己再引用时产生错误的几率会更大。当然,这种二、三次引用的方式可能也有其无奈,因为有些地区比较偏僻,根本无法查到这些原始文献。而有些错误,可能是现代排版技术造成的,如多次出现文献发表的年份相差近1000年的情况,1992年变成了1002年,这可能是电脑键盘上“9”和“0”是“邻居”所造成的,作者在当时用软盘投稿时就隐含了这种错误。而有些错误却是莫名其妙的,如有两次我们在作者指定的杂志上无论如何也查不到所引用的文献题目,后来却在同年、同卷、同期的另外一本同学科杂志上找到了这篇文献。还有些文献卷和期写倒,A、B卷不分等等,我们都得还它一个正确的出处。

    而有些作者在国外杂志上发表文章,在引用自己的这些文献时,就往往有想当然的错误,如有些论文国外在发表时对其题目进行了相应的修改,但作者仍以原题目引用等等。

    为了更有效的消灭差错,我们还采取将查出的错误标注在“作者校对稿”上寄给作者,以引起他们的注意,错误多的,还在旁边注上“错误太多,望今后注意准确引用”。对限于条件我们无法查到的文献,则在旁边注上,希望作者仔细核对文献原文,以便共同来消灭差错。这一做法坚持多年,取得了积极而良好的效果,不少作者对我们严谨的办刊作风表示感谢和敬佩,同时也收到了同行的赞赏。有读者来信说“感谢您对参考文献的许多错误的订正,对您认真负责的工作以及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多亏您的细心审阅,在核对参考文献时发现由于我们的疏忽致使文献页码发生错误.....再次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帮助,十分敬佩您对工作的认真负责精神”。

    总之,参考文献的准确引用,是作者对前人、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是作者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一种体现,也是编者是否严肃认真办刊的一种反映。小事不小,有一位伟人曾经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要使科技期刊提高质量,面向世界,不断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扩大期刊的影响,必须仔细认真的把握好每个编辑和出版关口,其中包括确保参考文献的准确性,是我们每一位科技期刊编辑的责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