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2014年海峡两岸光通信论坛圆满落幕

发布:juli阅读:456时间:2014-5-29 10:17:03
      “宽带中国”战略的推进以及4G商用进程的加速,都给光通信市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对于通信线缆市场而言,无论是移动还是固定宽带网络的构建都离不开光纤光缆这一基石。2014年,在光纤产能过剩的趋势下,光纤光缆市场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不过同时相关的技术和产品创新也将涌现,包括低损耗光纤、耐弯曲光纤、微型光缆在内的系列产品都将为4G以及FTTH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2014年海峡两岸光通信论坛日前在武汉落幕。海峡两岸的光通信专家和企业家共聚一堂,共同研讨光通信技术和产业,特别是光纤光缆产业的发展趋势,共商两岸合作发展大计。与会专家认为,在光通信领域,海峡两岸各具优势,应强化互通,以技术合作为引擎,促进两岸光通信产业的共同腾飞。

        在本届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邬贺铨院士在题为“信息化新时代的网络演进趋势”的主题演讲中全面介绍了当今世界信息网络的技术发展趋势。在光传输领域,邬贺铨认为,干线传输正呈超宽带化发展趋势而基站系统传输也正走向光纤化。邬贺铨指出,“宽带中国”战略与LTE牌照发放将加速我国超高速光纤传送网的建设。行业对100G系统技术有着很好的共识,技术也不断发展,且容量比10G系统增加十倍,但价格仅仅是10G系统的五倍左右,在成本上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100G被运营商广泛看好,将成为骨干网建设的主导。此外,全球主流的电信运营商都加大了100G及后100G技术的研究和跟进,一些国际领先运营商更是在现网中尝试部署400G系统,甚至实验Tbps级的系统设备。邬贺铨认为,我国光纤网的大规模建设始于上世纪80年代,光纤网络的更新换代也被提上日程,据他了解,在2015年后,中国电信的干线网络中有一半的光纤即将到期,需要部署新的光纤网络。在移动通信领域,随着移动数据流量的增加和4G网络的发展,基站系统传输的光纤化成为发展趋势。为应对大数据时代数据流量时空分布的突发性,运营商需要将其移动分组核心网进行虚拟化,采用集中的无线接入网架构(C-RAN),将促进对光纤需求的增长。

        赵梓森院士在论坛上则介绍了光系统和网络的发展现状以及物联网和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

        作为论坛的承办单位,长飞公司总裁庄丹在“强化互通,合作共赢,共创海峡两岸光纤光缆行业的腾飞”的演讲中表示,经过30多年的发展,海峡两岸已经在光通信产业链上各自占据了重要位置,合作基础雄厚。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光纤光缆消费和制造大国,光纤光缆年产量超过全球一半,光纤预制棒产量超过全球40%,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台湾地区在亚太光纤光缆市场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在部分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海峡两岸在通信领域已经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去年年底,长飞与台湾威盛签署技术合作协议并建立了长芯盛(武汉)科技有限公司,整合了长飞在光纤光缆领域以及威盛在芯片、模组研发领域的优势,计划在3~5年内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年销售额近30亿元的有源光缆企业。

        庄丹认为,两岸光通信合作有着雄厚的基础。第一,双方在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能力方面可以互相帮助。内地拥有超强的从预制棒到光纤以及光缆的全产业链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能力,可以很好地弥补台湾地区在光纤预制棒领域的劣势,而台湾地区在海缆、特种电缆、消费电子方面有强大的技术和制造能力,可以较好地支持内地相关产业的发展。第二,两岸在客户与市场资源方面进行互补。内地在数据中心综合布线、高端线缆、工程施工与服务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可为台湾厂商提供较大的发展机遇,台湾厂商涉足国际市场多年,能够为努力走向海外的内地光纤光缆厂商在国际化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持。第三,两岸优势整合可以抢占新的市场制高点。光纤光缆行业下一个增长点将更加注重跨行业的融合,这已经在有源光缆、特种光纤光缆等领域凸显出来。内地拥有强大的光纤光缆全产业链优势,台湾地区在芯片、医疗、消费电子设备等方面拥有明显优势,两岸在未来新市场的开拓方面需要整合优势资源、全面合作。

        庄丹表示,面对广阔的应用前景,两岸在光通信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机会。他倡议两岸企业和企业家要开展全面合作,谋求持续发展。要树立远大的合作目标,共谋中国光纤光缆产业由“量”到“质”的飞跃,做大做强光纤光缆产业。两岸应共同探求新的增长机遇,在海缆、数据中心布线等市场取得主导地位,通过深入合作,在更多领域获得市场主导权。

        庄丹最后表示,面对全球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海峡两岸应积极合作,将海峡两岸打造成全球光纤光缆行业的研发、制造、营销、业务咨询与服务中心,共创光通信行业的全球梦。(机电商情网)
> 免责声明
网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原创,由网络编辑负责审查,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提供专业服务,不代表本网站及新媒体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对文、图等版权问题存在异议的,请于20个工作日内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协调给予处理(按照法规支付稿费或删除),联系方式:021-69918579。网站及新媒体平台将加强监控与审核,一旦发现违反规定的内容,按国家法规处理,处理时间不超过24小时。 最终解释权归《中国激光》杂志社所有。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