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动态

中国科大量子纳米显微技术研究取得进展

发布:tatafan阅读:924时间:2015-4-16 14:38:2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郭光灿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任希锋研究组近日在量子纳米显微技术研究中取得新进展,他们利用微纳光纤级联银纳米线波导,首次实现在纳米结构中以表面等离子激元(SPP)的形式传输量子偏振纠缠态,其保真度可以达到93.2%,为纳米光子学和量子信息的有机结合提供了新的思路。此成果在线发表于3月16日的《纳米快报》上。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是量子信息实验室的博士生李明和博士后邹长铃。

      由于光学衍射极限的存在,使得新兴的量子技术,比如量子成像、量子精密测量等,很难应用到纳米尺度的成像技术上。近年来,基于SPP的光学器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它不仅尺寸小,可以突破传统的光学衍射极限,而且局域场密度高,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强。尽管SPP在经典光学领域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其激发效率低,而且存在比较高的固有损耗,将其和量子技术结合在一起面临着多重困难。

      任希锋研究组利用微纳光纤把波导中的光学模式绝热压缩,然后应用倏逝波将光能量高效率地转换成电子震荡的SPP能量(理论效率超过99%),在纳米波导中高保真度地传输了光子的偏振纠缠态。此工作不仅从原理上充分证明了SPP可以有效地携带量子信息,也为量子技术在纳米尺度上的应用解决了若干关键性难题,使得同时突破标准量子极限和光学衍射极限的量子纳米显微技术成为可能。此外,工作中所设计的这种杂化波导结构有可能作为高效率的量子探针(整体效率7.5%),取代目前的商用近场光学探针(效率约0.1%)。

      上述研究得到了国家基金委、中科院、科技部和教育部的资助。
 
中国科大量子纳米显微技术研究取得进展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免责声明
网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原创,由网络编辑负责审查,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提供专业服务,不代表本网站及新媒体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对文、图等版权问题存在异议的,请于20个工作日内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协调给予处理(按照法规支付稿费或删除),联系方式:021-69918579。网站及新媒体平台将加强监控与审核,一旦发现违反规定的内容,按国家法规处理,处理时间不超过24小时。 最终解释权归《中国激光》杂志社所有。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