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分析

国务院聚焦3D打印 全力冲击万亿市场!

发布:dy阅读:1798时间:2015-8-25 14:55:26

  3D打印作为制造业极具代表性的颠覆性技术,实现了制造从等材、减材到增材的重大转变,改变了传统制造的理念和模式,具有着重大的价值。而以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模式,正在引发整个制造业的深刻变革。

  据中国政府网23日消息,李克强日前主持国务院专题讲座,讨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与3D打印等问题。他表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世界范围内孕育兴起,各国纷纷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发达国家加紧实施“再工业化”,我国产业转型、提质增效迫在眉睫。刘延东、汪洋、马凯、杨晶、常万全、杨洁篪、郭声琨、王勇和国务院各部门、中央企业、金融机构主要负责同志参加。

  此前,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策部署,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加快推进我国增材制造(又称“3D打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曾研究制定了《国家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推进计划(2015-2016年)》,计划提出,到2016年,初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增材制造产业体系,整体技术水平保持与国际同步,在航空航天等直接制造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有分析认为,此次李克强主持国务院专题讲座,讨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与3D打印等问题,或预示着中国3D打印产业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近年来,3D打印技术全面开花,3D打印引领发展潮流的相关报道层出不穷。事实上,3D打印技术席卷各行业领域,主要包括制造、医疗、教育、考古、建筑和**等领域,3D打印技术已从实验室快速走向实际应用。而随着技术的成熟,3D打印将会应用在更多领域,为人类生活提供更多便利。

  全球知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预测,到2025年,排名第一的移动互联网市场潜力是3.7万亿至10.8万亿美元,排名第九的3D打印则为0.2万亿至0.6万亿美元(约1.2万亿人民币至3.6万亿人民币)。由此可见,3D打印技术对未来产业发展的影响难以估量。仅以中国市场为例,预计未来3年内,市场份额将从10亿元人民币增至百亿级别。这还仅仅是3D打印机产业本身的估值,其中并未包括附加的服务价值。比如,利用3D生物打印技术打印出来的器官如心脏和肝等,器官移植后让生命得以延续,这其中的附加价值难以用金钱衡量。

  光大证券认为,受益海外专利到期,国内设备制造进程大幅加快,市场迅速爆发。凭借多年制造业大国积累的工业基础,中国已成为3D打印发展大潮中最具潜力的竞争者。申银万国此前研报称,未来3D打印在制造业中占比将达到2%,产业规模将达到2100亿美元。随着未来政策和事件性驱动,3D打印相关个股有望持续爆发。

  银禧科技是专业的高分子类新材料改性塑料供应商,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国内3D打印高分子材料领域、3D打印创意化、个性化产品领域的领先者,部分3D研发项目已实现产业化并投入市场。例如,公司研发的ABS、PLA线材制备工艺已基本确定并进入正式生产阶段,目前已实现小批量的对外销售。2015年,公司拟利用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资金打造3D产业化研发中心,探索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创新3D打印服务,建设用于打通垂直智能制造通道和水平价值链通道的一体化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

  山东矿机是全国重点煤炭机械制造企业之一,目前正向3D打印、无人机及航空发动机等高端制造领域转型。公司研发的“高功率激光增材制造(3D成型)成套设备项目”,入围了2014-2018年山东省两化深度融合重点规划项目,目前设备已经进入调试试运行阶段,建成后能够进行高附加值金属零部件以及梯度材料随形模具的快速制造。此外,公司无人机验证机大部分试飞科目已经完成,争取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验证完毕;子公司中科岱宗的发动机已经具备小批量生产条件。未来,公司3D打印无人机、发动机零部件值得期待。

  兴民钢圈是国内汽车钢圈生产龙头企业之一。公司与在3D打印领域最具技术实力的北航签署合作协议,进行轻量化纤维增强型复合材料汽车车轮研究与开发。公司此前公告拟设立新材料公司开展包括新材料研发应用、高端汽车零部件定制以及3D打印定制等在内的业务。其中,新材料研发应用业务将与北航合作,深入开发以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为代表的先进复合材料应用及快速成型制造技术性。随着3D打印技术日趋成熟,公司有望将3D打印用于车轮生产。


来源:3D printing

> 免责声明
网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原创,由网络编辑负责审查,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提供专业服务,不代表本网站及新媒体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对文、图等版权问题存在异议的,请于20个工作日内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协调给予处理(按照法规支付稿费或删除),联系方式:021-69918579。网站及新媒体平台将加强监控与审核,一旦发现违反规定的内容,按国家法规处理,处理时间不超过24小时。 最终解释权归《中国激光》杂志社所有。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