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分析

未来三年的激光技术发展趋势

发布:dy阅读:2181时间:2015-10-24 11:03:09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激光,这个被誉为20世纪继原子能、计算机、半导体之后,人类的又一重大发明的“狠角色”,由于受到美国激光管制协会和欧盟安全管理部门的诸多法令限制,除了在**领域稍展身手外,始终无法正式在民用市场上登堂亮相。而今,一度处于尴尬地位的激光光源技术,终于迎来了华丽的转身。

  2014年,修改后的激光安全新法令出台,高亮激光工程产品正式上市。2013年底,美标欧标纷纷有限制的开放标准,高功率激光投影开始合法登场,也让工程投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作为显示行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设备,投影机自诞生以来即被广泛应用于各行业。但目前的灯泡工程投影机由于寿命、颜色、亮度、使用成本、不环保等局限,已经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更无法满足诸如数字标牌、控制室等新的行业应用需求。激光工程投影机,则因其丰富饱和的色彩、高亮度、超长寿命、使用成本低和高环保等特性,成为引发投影及显示技术革命的导火索。

  一、更高亮度

  现阶段,中国市场对于高亮工程投影机的需求增长很快。相关数据显示,早在2012年5000流明以上产品的年度销量约为40000台,增长率达40%。这一市场原先一直由欧美和日本品牌垄断,而在近三年民族品牌迪威视讯(Sinolaser)异军崛起,凭借性价比和市场推广的本土优势,与巴可(Barco)、科视(Christie)形成相抗衡局面。

  高亮依然是激光投影技术创新的主方向。这里的高亮不仅仅是指在10000流明以上的高端工程投影机领域,投影厂商将推出更多的产品;也包括在现有的商教和家用产品线上,投影厂商也将推出一批价位、定位相当,但是亮度有所提升的产品。同时,激光技术的发展也将使得4000流明到5000流明产品成为“普遍性”产品,而告别传统的“高端产品序列”。

  激光技术对投影产业的亮度提升是全方位的:从微投到数字影院放映机,从不足1000流明的产品到40000流明的产品都将从中受益。

  从CES到infoComm,再到BIRTV,激光投影机都以高姿态出现在大众面前。巴可展示了55000流明激光投影机,随后科视推出了全球最亮的72000流明的激光放映机;而迪威视讯控股子公司中视迪威也已打造出全球第一套4K级50000流明激光投影系统。

  二、更高分辨率

  日前,据国外媒体报道,经过多年的实验,NHK与JVC正式推出了第一台激光8K超高清投影机,它将为投影行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据了解,此次JVC联手NHK推出的第一台激光光源8K投影机拥有8000流明高亮度,采用的是Lcos显示技术,具备7680×4320分辨率和5000:1对比度,同时完全兼容120Hz刷新率。但由于是新品,尚未正式发布,所以相关信息透露的并不多。

  而据日本政府发布的路线图来看,NHK将与2016年发射第一课试验卫星,将于2020年实现8K直播东京的奥运会和残奥会。这或许将是8K时代的普及元年。

  其实,早在6年前,计算机图形学之父和虚拟现实之父伊凡·苏泽兰执掌的Evans &Sutherlands公司研发出一款型号为ESLP的“革命性”的 8K投影机,拥有面向专业领域应用的8K分辨率,并且采用了非常独特的激光光源投影技术。ESLP 8K投影机采用的是NanoPixel激光技术,不过这项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天文研究及显示系统。

  三、产品差异化

  更令人激动的是,激光投影机将创造出更多全新的应用,商业领域中的广告行业可能是第一个突破。商业领域对显示设备有着最苛刻的要求,希望产品有优异的影像、长寿命、低功耗、免维护等特性。

  激光投影机完全满足了这种苛刻的要求。最为重要的是,广告行业的设计师一直在寻找能够承载创意的完美显示方式,他们需要互动、透明、曲面的显示设备,他们需要把画面投射在地板、橱窗甚至是建筑物上。激光投影机真正帮助他们实现了梦想。

  目前制约激光投影更大范围内普及的产品问题还包括“产品体积”这个问题。激光投影市场缺乏轻量级产品,而轻巧的产品反而是商务、教育、家用市场比较受欢迎的产品。如何在产品体积上进一步突破、缩小,实现激光投影和汞灯投影同等亮度、同等体积,是目前行业技术研究的前沿之一。

  精致主义的审美代替传统“专业感审美”,这是投影几乎在所有产品领域的共同发展方向。以产品体积的缩减和精致化为核心,构成了投影产业至少10年以来“工业设计”的主要美学方向。现在,这样的产业积累将被新兴的激光产品所继承。相信会在轻小化和异形产品方向上,激光产品必然有新的突破。

  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尽管LED已经占据了市场的高位,然激光显示技术的产业化已经是不可逆转的事实,相信未来三到五年内,激光显示时代将很快到来。

来源:创天激光微信

> 免责声明
网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原创,由网络编辑负责审查,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提供专业服务,不代表本网站及新媒体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对文、图等版权问题存在异议的,请于20个工作日内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协调给予处理(按照法规支付稿费或删除),联系方式:021-69918579。网站及新媒体平台将加强监控与审核,一旦发现违反规定的内容,按国家法规处理,处理时间不超过24小时。 最终解释权归《中国激光》杂志社所有。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