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信息

《Cell Research》副主编李党生:好期刊为科学家服务

发布:editor阅读:6125时间:2016-4-13 16:03:21

  《Cell Research》(细胞研究)创刊于1990年,是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主管、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主办、以全英文刊登国内外细胞生物学及其相关领域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快报和述评的国际性期刊,由自然出版集团共同出版,2001年首次获得影响因子,创造了中国人创办与出版的科技期刊首次突破2分的历史记录,随后影响因子逐年升高,达到了现在的12.4,进入全球科技期刊排名的前10%。现任主编是裴刚院士,李党生博士担任常务副主编。2015年《Cell Research》的姊妹刊《Cell Discovery》横空出世......然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有“科技出版界帅才”之称的李党生博士的带领与付出......

 

  李党生博士简介:

  研究员,Cell Research 常务副主编,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命科学期刊社总编,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副主任。

  李党生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95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1996年至2004年在纽约大学医学中心做博士后,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命科学信息中心研究员,常务副主编,副主任。他有长期在顶级生命科学期刊从事主编、编辑的工作经验,2004年至2006年任Cell杂志的Associate Editor(副主编),2006年至今担任《Cell Research》常务副主编。其全面负责的《Cell Research》杂志在近年来创造了亚洲生命类学术期刊发展的奇迹,其2015年影响因子12.4位居亚洲同类期刊首位,进入全球科技期刊排名的前10%。他曾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作者身份在 Mol & Cellular Bio,JBC,Cell Res,Cell,Nature,Nature Immunology,Cell Host & Microbe,Cell Stem Cell,Dev Cell,Genes & Dev,EMBO Journal,Science Signaling等杂志上发表论文或评述50余篇。2007年入选上海浦江人才计划,2008年入选首批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2009年至2010年获中科院文献情报与出版行业引进人才择优支持,2011年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12年获“上海出版人奖”,2012年获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201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3年获中国出版政府奖。

  依靠“专职编辑制”

  《科学新闻》:2006年,您从Cell期刊回到国内的《细胞研究》。您接手的时候,《细胞研究》的影响因子并不算高,大约在2.0左右。那时,《细胞研究》影响因子在逐步提高的过程中,是否遇到了稿源的问题?

  李党生:是的,我们在当时的历史阶段的确遇到了稿源问题。我们期刊不是一个新刊物,已经有不算短的历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它一直是一个影响因子在2左右的期刊。当时,科学界对它的印象也是如此。想要稳步提升期刊的水平,就必须要求期刊能持续地刊登一些高于当时该期刊平均水平的论文。我们面临的直接问题便是,如何说服科学家把一些质量高于当时期刊平均水平的论文投进来。对我们而言,这个渐进的过程非常艰难。令人欣慰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很多国内外华人科学家的支持,我们会时常拿到一些明显比我们期刊平均水平高很多的论文,这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

  举一个近年的例子吧,2012年,南京大学生命学院张辰宇教授发表在我们期刊的一篇论文(BioArt注:Zhang, Lin, et al. "Exogenous plant MIR168a specifically targets mammalian LDLRAP1: evidence of cross-kingdom regulation by microRNA." Cell research 22.1 (2012): 107-126.),因其重要的创新性发现而广受关注,他应邀今年到斯德哥尔摩做演讲的内容,也和这项研究密切相关。这将为我们期刊带来很好的正面影响。

  《科学新闻》:那么,《细胞研究》的这个渐进过程是如何发展的?

  李党生:我们从一份影响因子为2分左右的期刊,2008年(公布年度,下同)影响因子突破4,2010年到2012年3年公布的影响因子都达到8以上,论文的学术质量和接收标准在不断提高。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什么时候提高论文标准、提高到什么程度,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难以把握的关键点。客观地说,只有天天和期刊打交道的人才会对此保持高度的敏感性。所以,我们编辑部采用了和大多数学术期刊“责任编辑制”不同的“专职编辑制”。一般说来,《细胞研究》刊登的论文每半年左右其接收标准就会有较为明显的提高。

  《科学新闻》:“专职编辑制”有什么特点?

  李党生:这就要先从“责任编辑制”讲起了。大多数学术期刊,特别是国际上各学会主办的期刊大多采用“责任编辑制”,责任编辑一般由科学家担任。文章投稿至编辑部后,一般由编辑部分配给责任编辑,然后由责任编辑负责稿件的处理流程,包括同行评审的组织和评审后的决定等。这种模式比较适合那些水平相对稳定的老期刊或者定位已经明确的新办期刊。比如说新办一本期刊时,若经过前期调研,确定了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比如定位为影响因子相当于5的期刊,那么,经验丰富的责任编辑会按对应的水平来筛选候选稿件。

  然而,对于我们这样希望影响力和学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期刊,“责任编辑制”的模式不一定合适。如前面所言,不断进步这一目标客观上要求论文的学术质量和接收标准要不断提高。但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什么时候提高论文标准、提高到什么程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标准提升得过高过快,就可能会导致可用的文章数量不够;若提升缓慢或有反复,则可能会功亏一篑。同时,对我们这样的广谱的生命科学期刊而言,因为每个责任编辑的学术范围不尽相同,要想统一每个人的评判标准在操作上难度会很大。因此,采用“专职编辑制”便有了优势,专职编辑每天在一起工作、讨论,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论文质量和接收标准的“度”。

  从实际出发

  《科学新闻》:也就是说,“专职编辑制”是办高水平学术期刊的趋势?

  李党生:虽然现在顶级的3本期刊——Cell、Nature、Science都采取“专职编辑制”的模式,但并不能说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一定要沿用这种模式。我认为,办学术期刊的根本出发点是为科学研究和科学家服务。也就是说,定目标时并非是把影响因子定得越高越好。当时,在为《细胞研究》确定目标时,我们认为,中国生命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正在快速提升,但是我们国家自己并没有一个在国际上具有高显示度和高影响力的成果发布平台。广大科学家呼唤这个平台,那么我们的任务就是打造这个平台,以更好地满足科学研究和广大科学家的需求。

  《科学新闻》:目前,《细胞研究》的影响因子超过了8,是不是意味着科学家正需要这样水平的期刊?

  李党生:2006年时,我们曾经提出计划,希望几年内能做到影响因子5、6分的水平。在期刊主办、主管单位和广大科学家的大力支持下,也在我们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细胞研究》影响因子在2010年首次超过了8,超额完成了任务。尽管如此,我们自己很清醒地认识到,当时我们期刊所刊登论文的平均质量和同等影响因子的国际知名刊物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裴钢主编认为,当时我们最主要的任务是要把脚跟站稳,巩固新占领的阵地。我们很高兴地看到,3年来,《细胞研究》的影响因子一直稳定在8以上。更重要的是,在这几年中,我们已逐步夯实了我们期刊的论文质量,目前发表论文的学术水平已基本和同等影响因子的国际知名期刊不相上下了。即便如此,我们期刊还有更高的发展目标。

  我们看到,和过去相比,最近几年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办一本我国自主的影响因子在10以上的期刊,已逐渐成为这一领域科学家的迫切需求。所以,我们要通过不懈的努力,让《细胞研究》逐步达到这样的水平。这是我们中长期的发展目标,我们会为之继续努力的。

  《科学新闻》:那对于一些水平稍低的研究,编辑部如何满足他们的需求?

  李党生:将来,如果《细胞研究》影响因子达到了10左右,就为影响因子5、6左右水平的研究留出了空间。所以,我们也正在酝酿筹建一本新的期刊(BioArt注:2015年《Cell Research》的姐妹刊《CellDiscovery》正式上线),以满足这一个水平段的科研成果的发表需求。总之,为科学家做好搭建研究成果展示平台的服务,我们必须要牢牢立足于从科研需求的实际出发。

  Cell Discovery于2015年4月正式上线

  重在积淀

  《科学新闻》:我们听到不少针对国内学术期刊办刊水平的批评声音,您如何看待我国学术期刊水平与国外优秀学术期刊的差距?

  李党生:的确,国内学术期刊质量参差不齐。目前国内大约有5000种学术期刊,英文期刊在200种左右。我认为和国外优秀的学术期刊相比,大多数国内期刊缺少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威信和声誉。好比已经存在一个闻名世界的舞台,全世界艺术家都愿意来这里演出。而我们也想创造这样一个舞台,当然为舞台准备的硬件一样也不能少,比如话筒、音响、前后台、主持人等。但是愿意来的艺术名家还是太少,整体演出质量还是不高。为什么?一定是因为硬件不够好吗?不是的。硬件固然重要,硬件的差距也最容易缩小,但比硬件更让观众关注的是,谁来演和演出水平如何。

  《科学新闻》:这个道理也能应用到办刊上。

  李党生:学术期刊便是展示科研成果的“舞台”,决定这个“舞台”的威信和声誉的也正是谁来投稿和稿件质量。国际顶级期刊长期积淀形成的威信,当然离不开各项“舞台”硬件作为客观条件,但如果希望通过简单地提高每一项硬件条件就能一下子提高我们期刊的水平,那恐怕也是缘木求鱼。多年来,国际顶级期刊已经形成了良性循环,赢得了科学家的普遍尊重。我们要想办自己的顶级期刊,只有从一点一滴做起,逐步提高办刊水平,积跬步从而致千里。

> 免责声明
网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原创,由网络编辑负责审查,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提供专业服务,不代表本网站及新媒体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对文、图等版权问题存在异议的,请于20个工作日内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协调给予处理(按照法规支付稿费或删除),联系方式:021-69918579。网站及新媒体平台将加强监控与审核,一旦发现违反规定的内容,按国家法规处理,处理时间不超过24小时。 最终解释权归《中国激光》杂志社所有。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