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硅谷Luminar公司获投3600万美元,挺进激光雷达市场

发布:HPLlaser阅读:2103时间:2017-4-24 21:59:51

日前,Luminar科技公司宣布作为全新的激光雷达公司问世,其传感器技术将对汽车行业进行彻底革新。Luminar 科技公司在种子轮融资3600万美元,并在奥兰多建立5万平方英尺的生产基地。


Luminar公司的远距离激光雷达技术

Luminar公司由光电子产业巨头和海洋光学前高管Jason Eichenholz共同成立,后者目前担任公司的首席技术官。Luminar公司目前正在进入一个大约有80家公司共同竞争的新兴产业。

去年,Quanergy Systems和Velodyne两家主流激光雷达企业共募集获得2.4亿美元资金支持,同时两家都着手在固定生产地点提升固态传感器的生产容量。

200米的探测距离

Luminar公司在传感器性能上提出了特别的要求,尤其是对探测范围等技术指标进行了大胆尝试,同时这也是所有激光雷达开发人员的主要挑战之一。

目前Luminar公司尚未提供独立的验证性细节,但已有一些客户自行做了运行测试,Luminar公司表示: “相比当前市场上的系统,其分辨率高出50多倍且测量范围高出10倍。我们的激光雷达可以检测到距离200米的难以看见的低反射性物体,例如道路上的黑色汽车或者轮胎等,而且在每小时75英里的速度下仍然能够提供7秒的反应时间。”

在激光雷达制造方面,Luminar补充表示,目前公司正在处于“四大自主汽车计划”生产运行的中期阶段,并将进行早期测试。“预计今年下半年,将在奥兰多5万英尺的生产基地上首批投产1万台激光雷达设备。”

Luminar公司高性能的激光雷达技术得益于它采用了1550nm波长的激光器——相比激光雷达的典型波长更长,这直接影响了长距离光通信的效果,同时采用了INGaAs传感器完成光子的检测。

芯片级设计

1550nm波长的选择对整体系统的成本会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但Luminar表示它们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来降低成本——目前公布的技术细节很少。

Luminar表示:“传统技术上,1550nm波长系统的大规模生产会导致成本的大幅提高,在生产成本中仅原材料一项就高达上千美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公司将系统进行芯片级的升级,而不是购买现成的组件,通过开发自有激光器和接收器,在减低成本的同时使得1550nm系统正常工作。”

从公司的角度来看,到目前位置,激光雷达的市场领域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竞争,各个公司在价格方面已经触及到了“底线竞争”,对生产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Luminar公司的发言人表示,“这是一个恶性的竞争循环。Luminar公司的立足之本是设计研发出第一款可以满足汽车行业需求的激光雷达系统。同时,我们采取了谨慎的架构方法,以确保设备的可制造性和规模。”

Luminar表示目前还未对计划投产的10000个设备进行定价,目前首要任务就是“确保产品绝对安全”的情况下进行系统规模扩展。

种子轮投资

除了一些技术披露之外,Luminar表示已经雇佣了150名员工,并且从投资者Quanergy Systems公司、Velodyne公司、1517基金以及其他投资方募集到3600万美元资金。

Luminar通过两次公司收购充实了公司的员工力量,一家是合同制造公司,另外一家是Eichenholz早期投资成立的光电子技术开发公司。

创业公司董事会除了首席技术官Eichenholz之外,就是Luminar的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Austin Russell。根据Luminar公司简报,Russell于2012年便开始筹划公司的成立,其最初的关注点就在于激光雷达技术以及高光谱成像技术。

据说这位年轻的企业家早年曾在斯坦福大学进行了短暂的研究工作,此后获得Thiel奖学金并退学,得到了来自PayPal联合创始人和Facebook投资人之一Peter Thiel的支持。

Russell在公司的简报中表示:“在最终确定满足市场需求的激光雷达系统方案之前,我们进行了2000多次尝试。最终,我们取得了突破,在保证绝对安全的前提下,让汽车自主驾驶无处不在。”

与Luminar公司在同一市场进行竞争的数十家公司中,除了加州的Quanergy和Velodyne,其他还包括以色列的Oryx视觉公司、Innoviz技术公司以及加拿大的LeddarTech公司。除此之外,Google旗下的Waymo和Uber旗下的Otto正在对于美国国内的激光雷达技术进行法庭上的对决,其中Waymo被指控侵占了Otto的多项专利。

来源: http://optics.org/news/8/4/24

本文受译者委托,享有该文的专有出版权,其他出版单位或网站如需转载,请与本站联系,联系email:mail@opticsjournal.net。否则,本站将保留进一步采取法律手段的权利。

> 免责声明
网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原创,由网络编辑负责审查,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提供专业服务,不代表本网站及新媒体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对文、图等版权问题存在异议的,请于20个工作日内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协调给予处理(按照法规支付稿费或删除),联系方式:021-69918579。网站及新媒体平台将加强监控与审核,一旦发现违反规定的内容,按国家法规处理,处理时间不超过24小时。 最终解释权归《中国激光》杂志社所有。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