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褚君浩院士:科普做出大影响力大情怀

发布:opticseditor阅读:331时间:2017-6-29 13:44:08

中国科学院、工程院总共有1000多名院士,每一位在学术上都有很高的造诣,不过以做科普闻名的就不多了。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褚君浩算是其中之一。在这位从小就深受科普影响的院士心中,科普的重要性并不亚于科研,甚至成就了他人生的大格局。


《眼睛和太阳》《物理学的进化》《从近代物理学的观念看宇宙》 ……从小就深受科普杂志和书籍的影响,褚君浩对科学的热爱也由此发端。在他的理解中,科学家应该将对某一科学知识的理解,在脑海中生成一个动态画面,画面生成得越精细、越清晰、越流畅,那么这些科学内容就有可能被更好地传播,被学科以外的人接受。

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褚君浩说,科普有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科学知识本身;第二个维度是知识的由来;第三个维度是科学知识与社会、经济、产业、文化甚至哲学等等之间的联系。如果做科普可以把这三个维度都理解透,这对科研本身是很好的促进,科学家借此也可以实现自我提升。

既是中科院研究员,又是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曾是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和上海市政府参事,褚君浩常被问及:“这么多事情,你怎么忙得过来?”他说,割裂开来看,确实忙不过来;但如果在它们之间建立起一个良性循环,就可以同时做好,而科普就是他的法宝。

褚君浩做科普总会坚持一点,那就是围绕自己的专业,适当拓展,以知识点的物理图景为中心,联系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技术应用、社会价值、发展趋势,甚至联系到参政议政。例如,基于对光电技术及智慧城市、低碳城市的科普,在担任市政府参事期间,他提出“低碳世博”,完成的报告得到中央领导的批示。当全国人大代表时,他提出多项关于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议案,都被采纳立项,作为立法或修改法规的依据。

褚君浩经常说,科研只是科学家的一种能力,而科普则需要更多能力。在高端科普的实践中,可以得到更多学科交叉的机会。比如,在他倡导的浦江交叉学科论坛上,他就曾和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的阮康成研究员交流出了一个课题,并得到国家863项目的立项——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科普就是搬走大山的好方法。

“科普可以影响很多人。”褚君浩觉得,这种成就感是实验室里难以获得的。他有好几个优秀的博士生、博士后,就是听了他的科普讲座后,决定来报考的。天合光能是全球第二大太阳能光伏企业,“公司技术总监张眏斌在听了我的报告后,考了我的博士生,后来他带领团队创造出了多晶硅、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的世界最高纪录”。

褚君浩给外地中学校长做科普报告,谈“成长的感悟”,主要讲科学励志的故事。校长们反馈说:“褚院士带给我们的不止是创新精神,更重要的是社会责任、家国情怀。”“褚院士用自身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科学家的成长历程,为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提供了思路。”

但是,在目前的科研考评体系里,科学家,尤其是年轻科学家从事科普,工作量并没有计入考评。“这非常影响他们做科普的积极性。”对此,褚君浩建议,应该把对科学家做科普的鼓励体现到制度中去,让更多优秀科学家乐于科普、安心科普。

来源:文汇报

> 免责声明
网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原创,由网络编辑负责审查,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提供专业服务,不代表本网站及新媒体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对文、图等版权问题存在异议的,请于20个工作日内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协调给予处理(按照法规支付稿费或删除),联系方式:021-69918579。网站及新媒体平台将加强监控与审核,一旦发现违反规定的内容,按国家法规处理,处理时间不超过24小时。 最终解释权归《中国激光》杂志社所有。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