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丁奎岭院士:坚持做优雅的科学

发布:Photonicseditor阅读:497时间:2017-8-14 11:06:15

15岁考上大学,24岁博士毕业,29岁成为当时河南省最年轻的正教授,47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家丁奎岭一路走来被外人看来似乎是顺畅的,但只有他自己和与他共事的同事知道,这背后所付出的超于常人的勤奋努力。


化学家丁奎岭。 中科院上海有机所 供图

近日,澎湃新闻记者采访了中科院上海有机所所长丁奎岭及其同事们,丁奎岭不仅在有机化学研究领域安心地做优雅的科学,也将老一辈化学家的探究精神及其个人魅力“承上启下”地感染了身边年轻人,年轻同事摒弃浮躁,沉下心来搞研究,通过合成展现化学的创造力和分子世界的魅力。

为研究学问曾放弃教授待遇

15岁考上大学,24岁博士毕业,29岁成为当时河南省最年轻的正教授,47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些可圈可点的人生际遇离不开丁奎岭一直以来的勤奋努力,他怀揣着“通过合成创造价值,用分子影响改变世界”的梦想,坚持做“独特”和“有用”的研究。

1998年,丁奎岭放弃了郑州大学正教授的待遇,接受了中科院上海有机所提供的副研究员的职位,尽管岗位、住房等个人待遇都不及以前,但是他依然是满怀热情地接受了这个岗位,因为这里是他心目中中国有机化学研究的最高殿堂,他相信这里能帮助他更好地实现梦想。

林国强院士回忆到,当年在日本丁奎岭曾作为访问学者,深得东京工业大学教授的赏识和推荐,林国强如获至宝,立即发出了邀请,想引进这位人才,“没料到的是,我们看到简历,得知他这么年轻已是正教授。”


丁奎岭在实验室工作。

来到上海有机所,丁奎岭开展手性催化反应和绿色化学研究。他聚焦手性催化领域的研究,不仅创造性地将组合化学方法与不对称活化以及手性放大等概念结合, 发展了多个系列高效、高选择性新型催化剂,而且追求研究工作的特色和深度, 发现并阐明了相关体系中的手性活化和放大效应及其机制,努力实现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

他带领的研究团队针对手性催化剂负载化中存在的难题,突破传统思路,基于分子组装原理,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手性催化剂的“自负载”概念,实现了多个非均相不对称催化反应的高选择性、高活性、以及简单回收和再利用。他的基于双金属协同催化理念发展的手性催化剂技术,助力企业极大提升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同时生产工艺更加绿色和环保,目前已经达到千吨生产规模,产生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他还密切关注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化学利用这一全球性热点问题,利用多年来在手性催化氢化方面积累的研究基础,采用新型金属有机催化剂,在温和条件下实现了以二氧化碳作为碳资源、化学转化制备碳酸乙烯酯、甲醇、乙二醇和二甲基甲酰胺等常用化工原料,提供了二氧化碳化学利用的全新解决方案,成为“绿色化学”的案例。

他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为化学“正名”——化学不仅可以是绿色的,而且其研究成果能惠及我们每一个人。他发明的独特结构手性催化剂为一类重要降血脂药物的高效合成提供了全新工艺,克服了现有的手性拆分和辅基诱导合成工艺效率低的缺点。


丁奎岭指导学生。

“丁老师”是他最喜欢的称呼

丁奎岭所从事的手性催化研究,曾一度热门,随后进入平淡,一些同行曾改变了研究方向。丁奎岭认为,这一领域存在的挑战远远超过已解决的问题,因此他选择了坚持。他的执着拼搏,让他科研工作屡有斩获,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且在2008年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00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其本人先后荣获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奖、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市领军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奖等荣誉称号,以及日本Yoshida Prize和德国Humboldt Research Award等国际奖励。

正是这种丁奎岭所传承的摒弃浮躁、沉下心来做研究的上海有机所精神,感染了他身边的人,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昂研究员说,他们因受丁老师的影响,要做优雅的科学、有品位的化学。

丁奎岭自己一步一个台阶走来,深知人才梯队的“第一”地位,对学生培养和海外引才都下了功夫。行政事务占据了丁奎岭大多数工作时间,但教学依然是他的重要工作之一。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遇到有机所的毕业生,“丁老师”是他最喜欢听到的称呼。“如果上课时间确定,我就不会再安排其他事务。我觉得院士也好、所长也罢,最让我感觉沉甸甸责任的还是‘老师’,也时刻提醒我不能离开科研和教学第一线。”丁奎岭爱生如子,时刻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己任。学生生活上有困难,他竭尽所能,以解除他学习的后顾之忧;学生在科研道路上遇到困难,失去信心,他积极为其设计成长路径,耐心教导,使其逐渐走上学术正轨。至今他已培养30多位博士和博士后,16位成为教授,6位成为中组部“青年人才”计划和科学院“人才”入选者。


2010年1月,丁奎岭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引进人才高标准但不唯“标准”

作为上海有机所的所长,丁奎岭要关注的不仅是他自己的课题和方向,更要把握好研究所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他深有体会地说:“一个研究所的战略定位和目标使命决定了研究所的发展方向,研究所的平台决定了科学家在这个方向上能够走多远,一流的科学家最看重这两个方面”。在他的带领下,通过组织数十次的研讨和深入的调查研究,集思广益,对标国际一流研究机构,上海有机所提出了“发挥有机合成化学的创造性,加强与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的交叉与融合”的总体发展思路,并调整研究单元和整合全所资源,形成了以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三个“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和一个“科学院交叉科学研究中心”为核心的高水平研究平台,为研究所凝智聚才、为优秀科学家施展才华提供了一流舞台。

当年,丁奎岭是被上海有机所引进,如今,上海有机所引进优秀青年人才的步伐丝毫没有减缓,他坚持高标准但不唯“标准”。对在国外年限不能完全满足中国科学院“人才”规定而无法申报院“人才”的优秀青年人才,他与班子成员统一思想,使用自有资金,以所聘“人才”的形式进行支持,所有的启动经费、待遇等与院“人才”完全相同。这些青年才俊引进前已是“粮草先行”,人来工作之前,科研设施、经费以及学生都已经备齐了。

李昂从国外被引进后发现,他的团队已被组建,“不仅省却了组建团队时间,也在团队领导经验上面给予了我指导意见。我从新鲜的、单打独斗的研究者到团队领导者,并没有经验。丁老师教导我‘亲历亲为也是很好的管理方式’,因为起步阶段在团队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工作机制和习惯非常重要,他也是如此,带头亲自完成各项很琐碎的工作,冲

> 免责声明
网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原创,由网络编辑负责审查,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提供专业服务,不代表本网站及新媒体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对文、图等版权问题存在异议的,请于20个工作日内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协调给予处理(按照法规支付稿费或删除),联系方式:021-69918579。网站及新媒体平台将加强监控与审核,一旦发现违反规定的内容,按国家法规处理,处理时间不超过24小时。 最终解释权归《中国激光》杂志社所有。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