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人工智能的内涵与外延

发布:Photonicseditor阅读:329时间:2017-9-14 10:15:34


李德毅

人工智能技术能够走过六十年,如今奔跑在天梯上,而深处却是更多基础和阶梯的支撑,比如光网宽带、移动宽带、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及大数据等等。事实上,如果联网通信、数据量爆发及计算能力的极大提升,人工智能技术也许还处于实验室之中。

科学技术的发展史,就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拓展史,就是人类劳动工具的发展史。人类走过了农耕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已经进入到用“智能”作为当今社会时代印记的新阶段——智能社会,已经进入到在动力工具基础上发展智力工具的新阶段。

如果说,在农耕社会和工业社会,人类的生产工具主要是基于物质和能量的动力工具,得到了极大地发展;而今天劳动工具转向了基于数据、信息、知识、价值和智能的智力工具,当人口红利、劳动力红利不那么灵了,智能的红利也就来了。

那么,人工智能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呢?我认为,人工智能的内涵包括脑认知基础、机器感知与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与理解、知识工程这四个方面。

所谓的脑认知基础,也就是阐明认知活动的脑机制,即人脑使用各层次构件,包括分子、细胞、神经回路、脑组织区实现记忆、计算、交互等认知活动,以及如何模拟这些认知活动。它包括认知心理学、神经生物学、不确定性认知、人工神经网络、统计学习、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内容。

机器感知与模式识别,则是指研究脑的视知觉、以及如何利用机器完成图形和图像的信息处理和识别任务,如物体识别、生物识别、情境识别等。在物体的几何识别、特征识别、语义识别中,在人的签名识别、人脸识别、指纹识别、虹膜识别、行为识别、情感识别中,目前都已经取得巨大成功。

自然语言处理与理解,则研究自然语言的语境、语用、语义和语构;大型词库、语料和文本的智能检索,语音和文字的计算机输入方法,词法、句法、语义和篇章的分析,机器文本和语音的生成、合成和识别,各种语言之间的机器翻译和同传等。

知识工程,则研究如何用机器代替人,实现知识的表示、获取、推理、决策,包括机器定理证明、专家系统、机器博弈、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不确定性推理、领域知识库;还有数字图书馆、维基百科、知识图谱等大型知识工程。

而人工智能的外延,则是机器人与智能系统——智能科学的应用技术 。这包括工业机器人、农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各类机器人以及智能交通、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等等。

总之,当前机器人和智能系统的普遍应用,正在大大的推进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迅猛发展。

来源:科学网

> 免责声明
网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原创,由网络编辑负责审查,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提供专业服务,不代表本网站及新媒体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对文、图等版权问题存在异议的,请于20个工作日内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协调给予处理(按照法规支付稿费或删除),联系方式:021-69918579。网站及新媒体平台将加强监控与审核,一旦发现违反规定的内容,按国家法规处理,处理时间不超过24小时。 最终解释权归《中国激光》杂志社所有。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