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2017年太阳能电池领域的十大关键突破

发布:guangdianzixue阅读:2438时间:2018-1-3 09:51:58

太阳能电池,可以将清洁、可持续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供人们使用。太阳能电池的种类非常之多,其相关的研究在全球科研范围内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热点。本文将分类列举2017年太阳能电池(光伏)领域的十大关键突破。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

(一)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效率新纪录

韩国蔚山国立科学技术研究所(UNIST)的Sang Il Seok教授等人发现通过向有机离子溶液中引入额外的碘离子,随后通过分子内交换过程制成的钙钛矿薄膜可以明显降低深层次的缺陷态浓度。基于此技术,制备了认证效率达22.1%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而在该论文报道出之前好久,Newport的光伏效率表上就已经更新到了22.1%,这也是当今能量转换效率最高的钙钛矿电池之一。

(二)大面积钙钛矿薄膜制备新方法

上海交通大学Liyuan Han(韩礼元)教授团队报道了一种不用溶剂、不用真空的新型沉积技术,可以为高效钙钛矿电池模块制备大面积钙钛矿薄膜。该方法为钙钛矿电池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非常好的思路。

(三)低成本高性能的无机空穴传输材料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Michael Grätzel教授团队利用CuSCN作为空穴传输材料,制备了光电转换效率超过20%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并将器件在60 ℃下加热1000小时,仍然可以保持最初效率的95%。这预示着有机空穴传输材料可以被价廉的无机材料所替代,而钙钛矿电池的成本又将大幅降低。

有机太阳能电池领域

(四)非富勒烯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突破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Jianhui Hou(侯剑辉)研究员团队报道了基于PBDB-TSF:IT-4F作为活性层的单层有机太阳能电池,其光电转换效率可以达到13.1%,认证效率也高达13%。由此,有机太阳能电池迈入13%的门槛,而且还明显展现了非富勒烯受体材料的优势,为非富勒烯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五)三元共混策略带来的效率新记录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Liming Ding(丁黎明)研究员团队利用三元共混策略,基于PTB7-Th、COi8DFIC、PC71BM三个材料作为活性层制备的器件效率高达14.08%,这是迄今报道的效率最高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单层器件,也同时展现了三元共混策略的优势。

(六)有机叠层器件的高效率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Jianhui Hou(侯剑辉)研究员团队,基于PTB7-Th:IEICO-4F作为后电池、J52-2F:IT-M作为前电池制备了有机叠层器件,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高达14.9%,其认证效率高达14%。这是有机太阳能电池领域的最高光电转换效率,为有机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进一步提升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及信心。

有机电池-钙钛矿电池杂化电池

(七)两种电池“双剑合璧”

美国华盛顿大学Alex K-Y Jen教授团队将有机太阳能电池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简单结合在一起,克服了钙钛矿电池在近红外区的吸收缺陷,制备了有机太阳能电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杂化电池,其效率可高达19%。该类电池获得较高光电转换效率的可行性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进一步突破效率记录提供了一种简单可行的思路。

染料敏化电池领域

(八)固态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再获佳绩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Michael Grätzel教授团队利用两类铜配合物作为空穴传输材料,制备了固态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其光电转换效率高达11%,这是固态染料敏化电池的最高光电转换效率。而且,该电池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这将大大促进科研圈研究价廉、稳定的固态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热潮。

(九)室内光照条件下的超高效率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Anders Hagfeldt教授团队设计出了一类新型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策略。通过综合两种特定的敏化材料,可以使得入射光在整个可见光范围内得以吸收。在AM 1.5G太阳光下,光电转换效率可以达到11.3%。然而,在1000勒克斯的室内光照下,其光电效率可以达到28.9%,其输出功率相当于88.5 µW cm-2。就效率及成本来讲,如果在室内光照条件下,该类策略可以超过其他的光伏技术(包括GaAs光伏技术)。这为人们研究适用于室内或者室外某些场景的光伏技术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硅电池领域

(十)传统硅基电池,效率逼近理论极限

日本Kaneka corporation的Kunta Yoshikawa团队利用工业兼容的方法制备了大面积的硅太阳能电池,综合利用了无定型硅/结晶硅异质结。其中180.4 cm2的器件效率可以高达26%,这也是世界硅电池领域的最高效率,比之前的最高效率提升了2.7%,逼近硅电池的理论效率极限。这一成果对晶硅产业和对光伏发电行业都有极大的提升及鼓舞作用!

来源:材料学

> 免责声明
网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原创,由网络编辑负责审查,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提供专业服务,不代表本网站及新媒体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对文、图等版权问题存在异议的,请于20个工作日内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协调给予处理(按照法规支付稿费或删除),联系方式:021-69918579。网站及新媒体平台将加强监控与审核,一旦发现违反规定的内容,按国家法规处理,处理时间不超过24小时。 最终解释权归《中国激光》杂志社所有。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