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动态

国家天文台研究人员首次定量揭示日冕传播效应对太阳射电观测的影响

发布:opticseditor阅读:506时间:2018-1-16 14:44:04

国家天文台明安图观测基地余思捷博士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Edward Kontar博士等人合作,利用国际著名的新一代低频射电成像干涉望远镜LOFAR的高时空和频谱分辨率的宽带频谱成像数据,首次定量给出日冕传播效应对太阳射电观测结果的影响,该成果于近日发表在著名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杂志。

太阳剧烈爆发会产生大量高能电子,这些高能电子与磁场、等离子体发生耦合作用在多个波段产生电磁辐射。在极紫外和X射线等波段,由于日冕背景等离子体密度稀薄,高能电子流仅能产生非常微弱的辐射信号,以致现有技术仍难以对其进行有效探测。然而在射电波段,高能电子可以产生非常强烈的电磁辐射,即太阳射电爆,很容易被射电望远镜接收到。因此,基于射电波段的太阳观测可以为诊断日冕物理特性以及日冕中电子加速和传输过程提供独一无二的工具,为深入理解太阳爆发过程提供关键信息。

射电波在日冕中的传播总是同时伴随着散射和折射效应。如何定量解耦这些效应对射电观测结果的影响,还原射电辐射源区真实物理过程是长久以来困扰射电天文学家的一个难题。LOFAR是具有高时空和高频谱分辨率和宽带频谱成像能力的新一代低频射电望远镜,为解决这一难题创造了可能。Edward Kontar博士和余思捷博士等人利用LOFAR对一个太阳射电III型爆的成像观测数据,定量分析了不同频率射电图像上源区大小和位置随时间的演化,首次证明了日冕的散射效应是影响射电源的视大小和视位置的主导因素,由于太阳大气对射电波的散射作用,射电源的视大小会随时间迅速增大,导致其远大于射电源的真实空间尺寸。这一研究成果将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高日冕甚至行星际空间等离子体对电磁波传播的影响。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7-01307-8。


射电III型爆发以及精细结构频谱

32.5 MHz射电III型爆发源成像(红:基频辐射;蓝:谐频辐射)和极紫外成像(绿色)

来源:国家天文台

> 免责声明
网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原创,由网络编辑负责审查,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提供专业服务,不代表本网站及新媒体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对文、图等版权问题存在异议的,请于20个工作日内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协调给予处理(按照法规支付稿费或删除),联系方式:021-69918579。网站及新媒体平台将加强监控与审核,一旦发现违反规定的内容,按国家法规处理,处理时间不超过24小时。 最终解释权归《中国激光》杂志社所有。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