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动态

广州地化所水铁矿表面反应性研究获进展

发布:opticsOJ阅读:528时间:2018-2-5 14:17:54

水铁矿作为天然纳米矿物,广泛存在于地表环境中,具有很大比表面积和高表面活性,是重要的地质吸附剂,在环境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水铁矿也是优良的异相芬顿试剂,在环境修复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矿物表面物理化学课题组研究水铁矿表面反应活性,在污染物吸附及芬顿催化反应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自然环境中往往多种污染物质共存,对多组分共同吸附机制的研究能够为预测污染物迁移及水铁矿污染控制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从探讨多元污染物组分在水铁矿表面的复合吸附行为出发,采用吸附实验、表面活性位点测试、原位谱学表征等手段,研究两种环境常见阴离子(磷酸根和硫酸根)与重金属Cd2+共存时的协同吸附机制、吸附形态和制约因素。研究发现,在单一吸附体系,磷酸根以内层络合吸附,而硫酸根以外层吸附为主内层吸附并存的方式吸附;在Cd2+共存条件下,两种阴离子均能与Cd2+发生协同吸附,但磷酸根与Cd2+共存更有助于二者的长期化固定。阴、阳离子的协同吸附主要与静电作用和三元络合物的形成有关,但两种协同吸附机制的贡献以及三元络合物的形态受环境pH、吸附质浓度、吸附质性质等制约。

水铁矿作为常见的天然异相光芬顿催化剂,可在常温常压下直接利用太阳能生成具有强氧化性的活性自由基氧化降解有机污染物。在异相光芬顿体系中,铁循环控制催化速率的快慢,因此在光助芬顿体系引入电子供体调控铁循环是提高芬顿催化活性的有效手段。该研究构建了半导体/异相芬顿复合体系,通过阐明半导体与水铁矿在光催化过程中的电子转移机制、活性氧产生途径以及相关的环境效应,发现引入半导体能显著增强光助芬顿催化性能。相比于常见的添加有机配体调控铁循环的方式,该方法可多次循环使用,且环保无二次污染。该研究为环境友好型、可见光响应以及可应用于酸性至中性环境下的异相光助芬顿催化剂的合成提供了新思路。

相关成果分别发表在Chemical Geology、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上。



图1.原位全反射红外,二维光谱分析及各体系三元络合物示意图



图2.半导体/异相光芬顿催化示意图

来源:中国科学院

> 免责声明
网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原创,由网络编辑负责审查,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提供专业服务,不代表本网站及新媒体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对文、图等版权问题存在异议的,请于20个工作日内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协调给予处理(按照法规支付稿费或删除),联系方式:021-69918579。网站及新媒体平台将加强监控与审核,一旦发现违反规定的内容,按国家法规处理,处理时间不超过24小时。 最终解释权归《中国激光》杂志社所有。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