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王建宇:让科研“国宝”有更多“上海烙印”

发布:opticseditor阅读:684时间:2018-2-5 17:16:13

在张江,在日渐林立的大科学装置群背后,在数不清的年中无休的实验室与生产线上……他们总是奋战在科技创新与科学探索的最前沿。“我们还可以为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贡献更多力量。”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王建宇院士如是说。这支被誉为科研“国家队”的创新“精英之师”,2018年更是矢志要成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王牌主力军”。


图片说明: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王建宇在实验室 采访对象供图

打磨国家实验室

在科创上海的张江核心区,最闪亮的“金字招牌”无疑是去年9月揭牌的张江实验室。既打造以光子科学领域为主的世界级基础大科学设施群,又凝练生命科学、信息技术两大攻关研究方向,还形成两者的交叉方向——类脑智能,张江实验室“1+2+1”的布局已经明晰,到2030年努力跻身世界一流国家实验室行列的目标也已明确。王建宇告诉记者,张江实验室在着力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的道路上又取得了不少进展,组织框架已基本成形。

与此同时,总部设在合肥的量子信息科学实验室,也正在筹建上海分部。王建宇院士表示,墨子号卫星由中科大、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和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为主联合研制,2017年“墨子号”在轨运行一年,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三大既定科学目标。不仅星地量子通信实验充满“上海元素”,由中科大上海研究院研制的量子计算机样机也在上海诞生、发布。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也积极参与量子科学的研究。“可以肯定的是,我国的量子科学研究会有更多'上海烙印'。”王建宇自信地展望2018年。量子信息科学实验室和张江实验室,都有望跻身我国首批国家实验室。


图片说明:俯瞰上海光源(模型)

建造大科学装置

已经协助不少科研人员发表了大量重磅科研成果的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快马加鞭”建设中的上海光源二期、超强超短激光装置、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活细胞成像平台……启建的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这便是不断有新成员来“报到”、不时有好消息要发布的张江大科学装置“家族”,其成员个个都是科创的“国之重器”。


图片说明:张江实验室区位图

据王建宇介绍,今年是推进大科学工程建设的重要一年。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SULF)去年成功实现了10拍瓦激光放大输出,这是人类已知的最高激光脉冲频率,达到国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今年底计划全面建成;张江最著名的地标、“鹦鹉螺”上海光源是国际上性能指标领先的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二期将再新建16条光束线站,其中今年便将有部分新光束线竣工,预计到2020年,上海光源将有近40条线站建成并向用户开放;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可望于明年向用户开放。

王建宇介绍,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去年立项当年便获批启动,是国内迄今投资最大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整体投资将超过80亿元。它今年就将动工,从张江延伸至罗山路的地下施工,也将考验上海的建筑水平。建成后,它将成为我国科技在国际上从跟踪、并行到实现引领的代表性科研“国宝”。

更多大手笔大平台

王建宇指出, 2018年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攻坚突破年,面对上海各区县纷纷抛来的“绣球”,上海分院各研究院所将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重点聚焦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在凝练各自优势学科领域的同时,加强与各地方政府的对接,深入了解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充分依托上海市区联动机制,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转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的完整链条,积极为上海的科创事业助力提速。比如,嘉定的微系统与集成电路平台,虹口的****平台,青浦的高分数据中心等。“科学院将竭尽所能地建好这些平台,大家一起加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行列中来。”王建宇充满期待地说,未来,中科院上海分院系统研究院所将围绕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四梁八柱”,以国家实验室建设为牵引,谋划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调整优化科技布局和深入推进研究所分类改革,整合集成优势力量,全力参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在中国科学院“三位一体”的办院宗旨中,“国家思想库”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王建宇表示,促进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是国家思想库建设的主要内容,上海分院非常鼓励科学家参与大众科普。“一方面,我们有很多科学家积极参与科普活动,有德高望重的老院士也有青年科学家,另一方面,中科院每季度都有各个所的科普排名,以示鼓励。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既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也是持续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必要条件。只有全社会都重视起来,才能真正让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成为创新发展的两翼!”

来源:新民晚报

> 免责声明
网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原创,由网络编辑负责审查,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提供专业服务,不代表本网站及新媒体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对文、图等版权问题存在异议的,请于20个工作日内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协调给予处理(按照法规支付稿费或删除),联系方式:021-69918579。网站及新媒体平台将加强监控与审核,一旦发现违反规定的内容,按国家法规处理,处理时间不超过24小时。 最终解释权归《中国激光》杂志社所有。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