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Luminar公司在激光雷达产量上升期间收购芯片设计公司

发布:Attosecond阅读:1394时间:2018-4-19 16:56:04


据称,Luminar的下一代激光雷达已经开始向该公司的四个主要合作伙伴(包括丰田)发货,而到今年年底,预计产能将增至每季度5000个单元。 图片来源:Luminar Technologies公司。

汽车激光雷达系统开发商Luminar Technologies表示,它已准备好扩大新传感平台的生产规模,初期已经向四家战略合作伙伴开始发货。

这家由风险投资支持的来自美国的公司,几乎在一年前从隐身模式中脱颖而出,获得价值3600万美元的A轮融资,目前在三个地点共雇用了350名员工。

在这些地点之中,最新的位于科罗拉多州的斯普林斯,是在继Luminar收购了芯片设计公司Black Forest Engineering之后。 它专门研究高性能InGaAs接收器——用于探测Luminar公司的激光雷达系统所基于的1550 nm波长的光。

Luminar公司声称,到今年年底,它将具备足够的规模来装备全球范围内目前正在测试的所有的自动驾驶汽车。 最近对位于佛罗里达州奥兰多的制造工厂建筑群所进行的扩建,将有助于将其产量提高到每季度5000个单元。

公司首席技术官Jason Eichenholz在公司的一篇发布稿中表示:“去年我们所做的全部都是关于去证明这种新型的激光雷达技术,而2018年则是关注于生产规模。”

上个月在亚利桑那州Tempe发生的涉及到Uber自动驾驶汽车的发生的致命碰撞后,伴随着的是自动驾驶技术被放在了显微镜下检视,Luminar公司强化了其关注于激光雷达性能的动机,而不是设法去降低成本。

该公司年轻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Austin Russell表示:“传感是自动驾驶技术的核心,如果我们要到达任何接近人类驾驶的安全水平的地方,我们都需要有数量级的提升。”

他认为,对于我们是否需要有更好的硬件,已经不再是一个疑问,他补充道:“这只是关乎于新平台的扩展速度的问题。”

Luminar收购Black Forest Engineering公司应该有助于这一努力。 该公司之前曾参与了多项旨在提高焦平面阵列(FPA)性能的小型企业创新研究(SBIR)计划。

其中最近的计划是通过导弹防御局资助的处于第二阶段的一个项目,该项目旨在开发一种结合大阵列整体设计和小像素间距的近红外FPA。 该项目的首席研究员Stephen Gaalema也长期是Black Forest Engineering公司的总裁。

Luminar表示,在与该公司的专用集成电路(ASIC)设计配合使用时,Black Forest团队曾帮助其开发了InGaAs激光雷达接收器,该接收器被描述为能够提供创纪录的光子效率和动态范围。

Luminar公司表示:“这一举措将我们的激光雷达接收机的成本从原来的可能达数万美元降至仅仅为3美元。”

该激光雷达公司补充说,其最新版本的传感器的尺寸、重量以及功率只有其前身版本的三分之一,而且由于对生产能力的投入现在可以在八分钟内就完成组装。

然而,在性能方面却似乎没有任何折衷,这与Luminar公司所描述的“向底部竞争”现象相反,这种情况发生在致力于固体激光雷达单元的、Luminar的许多竞争对手之间。

Luminar公司和大多数其他激光雷达传感器供应商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使用的是在磷化铟(InP)半导体晶圆上所制造的1550 nm波长的激光器。

虽然生产成本比大多数汽车激光雷达所具有的905 nm光源更为昂贵,并且905 nm光源可以用更大的砷化镓(GaAs)材料制造,然而更长的波长意味着可以利用眼睛安全规范来提供更高的功率——从而导致可以生成关于车辆周围环境信息的更为密集的点云数据。

所声称的一个关键优势,是能够在更高的距离上感测到低反射率物体(例如黑色汽车),这意味着自动驾驶汽车在高速行驶时会有更多时间来进行减速操作或避免危险的发生。

据称,相较于竞争对手,Luminar公司的单芯片多通道1550 nm光源的功率提高了40倍,分辨率也提高了50倍,从而探测范围有了数量级的提高,达到了超过200米的。

该公司的主要合作伙伴是丰田,该公司在位于美国的研究机构(TRI)透露,该公司去年正在评估该技术。 Luminar还于2018年1月的SPIE Photonics West活动期间展示了一款采用其传感器单元的奔驰品牌SUV车型。

除了通过收购 Black Forest公司而雇佣了30名工程师外,Luminar还聘请了摩托罗拉前任高管Jason Wojack来担任其硬件设计副总裁。 Wojack在他之前的职业角色期间曾致力于研发RAZR手机以及Moto 360手表。

来源: http://optics.org/news/9/4/21

本文受译者委托,享有该文的专有出版权,其他出版单位或网站如需转载,请与本站联系,联系email:mail@opticsjournal.net。否则,本站将保留进一步采取法律手段的权利。

> 免责声明
网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原创,由网络编辑负责审查,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提供专业服务,不代表本网站及新媒体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对文、图等版权问题存在异议的,请于20个工作日内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协调给予处理(按照法规支付稿费或删除),联系方式:021-69918579。网站及新媒体平台将加强监控与审核,一旦发现违反规定的内容,按国家法规处理,处理时间不超过24小时。 最终解释权归《中国激光》杂志社所有。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