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以色列Innoviz公司与中国恒润科技合作为中国汽车制造商提供激光雷达

发布:HPLSElaser阅读:3930时间:2018-6-10 22:09:39


Innoviz公司的固态激光雷达解决方案。

本周,以色列Innoviz公司宣布与中国汽车供应商巨头恒润科技建立合作关系,将其基于激光雷达的车辆控制系统和相关计算机视觉软件提供给中国汽车制造商。Innoviz公司指出,去年在中国的工厂内制造的车辆约有2600万辆,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国。Innoviz最新发布称,上汽、吉利、一汽、长安、宇通客车等中国汽车公司正在积极开发自动驾驶汽车、卡车和公共汽车。

“现在,通过Innoviz公司与中国最大的汽车供应商之一恒润科技的这种合作关系,这些汽车制造商现在将能够获得目前市场上最通用的综合性激光雷达解决方案,作为其整体自动驾驶系统的集成组件。”Innoviz公司的固态激光雷达解决方案利用专有的基于MEMS的设计来确保安全性、性能和可靠性。这种激光雷达能够使自动驾驶车辆在各种天气和光照条件下以及多激光雷达环境中感知周围环境,即使目标在很远的距离也能感知到。

Innoviz公司首席执行官Omer Keilaf评论称:“中国正在引领未来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恒润科技是中国汽车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公司之一,我们将共同帮助中国汽车制造商得到他们所需的安全可靠而且价格合理的激光雷达传感器。”恒润科技的首席执行官吉英存表示:“激光雷达是自动驾驶系统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Innoviz公司的先进激光雷达将帮助我们进一步提升自动驾驶技术,并且帮助我们继续助力自主驾驶的未来。”

恒润科技在轿车、商用车和特种车辆等多个业务领域进行了智能驾驶系统的研发和实际应用。此外,恒润科技还提供包括环境感知、传感器融合、智能决策、控制执行、系统集成和模拟测试等关键技术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阿里菜鸟与速腾聚创合作推出无人物流车


速腾聚创推出的“G Plus”被称为第一款固态激光雷达无人物流车。

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菜鸟网络和深圳速腾聚创(RoboSense)联合发布了“G Plus”,被称为“世界上第一台固态激光雷达无人物流车”。G Plus无人驾驶运输车在5月31日的阿里菜鸟全球智慧物流峰会上发布,搭载了由速腾聚创开发的固态激光雷达技术RS-LiDAR-M1Pre。

速腾聚创和阿里巴巴将为G Plus无人物流卡车提供固态激光雷达,他们称这一举措将“大幅降低物流成本”。G Plus配备了三台RS-LiDAR-M1Pres,两个在前面和一个在后面,以确保车辆的有效三维感知。这种配置使车辆能够感知行驶方向迎面而来的行人和其他车辆的行驶方向、形状、距离、方位角、行驶速度和方向,以及确切的驾驶位置。

RS-LiDAR-M1Pre是速腾聚创推出的首款MEMS固态激光雷达。首次在2018年国际消费电子展(CES 2018)上展出,MEMS激光雷达的核心技术相比传统机械多波束雷达有重大提升。RS-LiDAR-M1Pre MEMS微镜扫描方案只需要少量激光发射器和接收器就可以在两个方向上扫描MEMS微镜,其全视角的垂直角分辨率为0.2°。

对于传统的机械多束激光雷达而言,要达到同样的效果需要一百多个激光发射器和接收器同时旋转和扫描,这大大增加了成本,而且降低了产能和可靠性,使得MEMS固态激光雷达技术的优势十分明显。在提高激光雷达性能的同时,该技术节约了大量成本,并且其小型化的特征极大地提高了稳定性。

苏宁测试自动驾驶重型卡车


苏宁物流已完成对其“行龙一号”自动驾驶重型卡车的测试。

中国商业巨头苏宁控股集团旗下的子公司苏宁物流已经在上海完成了其自动驾驶重型卡车“行龙一号”(Strolling Dragon)的驾驶测试。“行龙一号”是苏宁物流自动化车队中最大的无人驾驶卡车,拥有4级自驾车能力,苏宁公司称:“‘行龙一号’是高度自动化的无人驾驶卡车,并且能够在预先编程的参数范围内自动运行。这是中国电子商务公司开发的第一款自行驾驶卡车,用于通过中国的物流园区测试和公路场景的道路测试。”

苏宁控股董事长张近东评论称:“‘行龙一号’自驾车的测试成功代表了我们从线上到线下的智能零售战略迈出的又一步。”“行龙一号”配备了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和激光雷达等高科技产品,具有超人类视觉,能够在高速行驶的速度下准确识别300米以内的障碍物。此外,无人驾驶卡车能够以25ms的响应速度进行紧急制动或障碍物躲避,即使在80km / h的速度下也能够实现安全的自动驾驶。

来源: http://optics.org/news/9/6/8

本文受译者委托,享有该文的专有出版权,其他出版单位或网站如需转载,请与本站联系,联系email:mail@opticsjournal.net。否则,本站将保留进一步采取法律手段的权利。

> 免责声明
网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原创,由网络编辑负责审查,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提供专业服务,不代表本网站及新媒体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对文、图等版权问题存在异议的,请于20个工作日内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协调给予处理(按照法规支付稿费或删除),联系方式:021-69918579。网站及新媒体平台将加强监控与审核,一旦发现违反规定的内容,按国家法规处理,处理时间不超过24小时。 最终解释权归《中国激光》杂志社所有。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