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联手美国常春藤名校,创“双一流大学”国际交叉学科之 “生物医学光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协议的签订

发布:laserpulse阅读:2144时间:2019-1-29 13:03:56

2018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分析技术与仪器研究所张镇西教授,联手美国常春藤名校之一的达特茅斯大学Thayer School of Engineering的Brian Pogue教授、Shudong Jiang副教授,于西安正式签署建立“生物医学光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的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该联合实验室建立的目的在于在荧光及切伦科夫辐射成像引导的肿瘤手术以及光动力治疗方面达成合作,实现肿瘤的定位、手术和预后治疗和针对人体恶性肿瘤临床诊断及治疗中的重大医学及科学问题,结合双方在纳米诊疗探针、高光谱荧光成像引导的光动力治疗,以及切伦科夫辐射肿瘤放疗的研究优势,创立具有西安交通大学“双一流”特色的交叉学科全球合作研究的国际化平台。

该实验室基于美国达特茅斯大学Thayer School of Engineering学院和西安交通大学生命学院生物医学分析技术与仪器研究所两大研究力量建设。前者成立于1769年,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世界级顶尖学府,也是闻名遐迩的八大常春藤联盟之一。以现担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SBIB/STTR生物医学成像技术研究委员、先后主持及参与过多个美国NIH项目的Brian Pogue教授和Shudong Jiang副教授为领军,带领其团队在影像医学及生物医学工程学领域高水平杂志上发表论文百余篇,拥有多项国际专利。同时,该团队成员也就职于Dartmouth-Hitchcock Medical Center (DHMC) 的Department of Diagnostic Radiology与Department of Community and Family Medicine。作为该地区唯一的一所集科学研究与临床诊治一体的医学院,DHMC为“生物医学光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全球先进的临床医学研究与实验条件。

后者自上世纪末,一直从事生物医学光子学影像与光谱分析技术、光生物物理学与生物光量子调控技术等相关研究。作为研究和领导核心的张镇西教授先后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6-2010年)、生物医学光子学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副主任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技术协会决策咨询专家、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分子影像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与激光医学专业第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学会陕西省分会激光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副理事长等,带领其团队先后主持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峡两岸合作交流项目、国际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项目、国家科技部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在国内外生物光学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两百余篇,出版论著与精品教材十余本,不仅如此,团队还长期致力于学科交叉优势作用下的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国际化人才培养等,多次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德国(幕尼黑)放射与环境保护研究所、洪堡大学医学院肿瘤医院(柏林)、德国威廉港应用大学、德国吕贝克应用科技大学、韩国电子部品研究院、台湾大学等开展国际联合研究,为本次“生物医学光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的创建,提供了丰富的国际合作经验,同时也为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分析技术与仪器研究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坚实与广阔的国际化平台。

未来,该实验室将首先致力于基于纳米诊疗探针和切伦科夫辐射的肿瘤放疗和深层光动力联合治疗方法和基于高光谱荧光成像引导的光动力治疗系统两个项目的研究,今后还会有更多的机会合作更多的项目。双方可通过申请各自政府学校或者政府间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的资助,对双方实验室进行交流互访。在知识产权的所有权的使用和转让方面,协议中也有明确的规定。

此次“生物医学光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的合作协议的签署,在促进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分析技术与仪器方向形成一流学科,引领新兴、交叉发展方向,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及杰出创新能力的中青年科学家,集聚世界一流专家学者,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形成对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的立体支撑,提升西安交通大学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们也有理由相信“生物医学光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在未来一定会大放异彩!

> 免责声明
网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原创,由网络编辑负责审查,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提供专业服务,不代表本网站及新媒体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对文、图等版权问题存在异议的,请于20个工作日内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协调给予处理(按照法规支付稿费或删除),联系方式:021-69918579。网站及新媒体平台将加强监控与审核,一旦发现违反规定的内容,按国家法规处理,处理时间不超过24小时。 最终解释权归《中国激光》杂志社所有。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