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293x130

2016年先进激光与微纳制造培训班

发布:hustzjg阅读:6147时间:2015-11-25 14:01:42
一、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激光杂志社、慕尼黑博览集团

二、培训大纲
(一)光纤激光器2.0

1、光纤激光发展简史及基本原理
2、高功率连续光纤激光器发展中的若干问题
2.1光纤激光中的热效应;
2.2光子暗化效应及改进方法;
2.3模块不稳定性、机理分析及改进方法;
2.4防止激光保护器的热平衡问题;
3、脉冲高功率激光发展现状
3.1高重复率低脉冲能量;
3.2低重复率高脉冲能量;
3.3超短脉冲光纤激光技术;
4、超高功率光纤激光组束
4.1合束器非相干组束;
4.2相干组束;
4.3光谱组束;
  4.3.1 光谱组束对激光器的要求
  4.3.2 光纤光栅
  4.3.3 万瓦组光谱合成的新进展
5、光纤激光的应用
(二) 激光技术与微纳制造
1激光微纳制造概述
1.1  激光先进制造:从宏观制造到微观制造
1.2 激光微纳制造进展
1.3 超短脉冲激光微纳制造概述
2超短脉冲激光微纳改性及其应用
2.1 导体(金属等)改性及应用
2.2 电介质(玻璃、晶体等)改性及应用
2.3 半导体(硅、砷化镓等)改性及应用
2.4 激光微纳增材制造及应用
(三)先进激光技术应用与市场

三、培训适用对象

光纤激光器应用研发人员
激光微纳制造应用研发人员
对激光及其应用市场感兴趣的企业高管、市场人员、投资者
其他感兴趣的人员

四、培训时间与地点
2016年3月15日全天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W2-M3会议室

五、主讲老师
楼祺洪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 研究员
主要从事TEA二氧化碳激光、准分子激光、受激拉曼散射及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及其应用的研究工作,是我国准分子激光和光纤激光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长期从事激光物理及激光技术的研究工作,先后在TEACO2激光器、准分子激光器、受激喇曼散射、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等领域做出了重要工作。近年来开展高功率光纤激光及陶瓷激光研究。主持或承担过多项973和863项目、中科院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上海市科委项目等课题,获得过中科院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八项奖励。
赵全忠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 研究员 
赵全忠,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德国“洪堡基金”获得者,中科院“人才”入选者。1997年、2000年于西北工业大学分别获学士、硕士学位,2003年于中国科学院获博士学位。曾在日本科学事业振兴机构(2004)、德国马普学会光学所(2005-2009)开展研究工作。长期从事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激光微纳加工、光子学材料与器件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报告140余篇次。文章被SCI引用1000余次。参与编著一部英文书籍章节。作为负责人主持中国科学院人才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浦江计划项目等近十项;作为研究骨干参与科技部973项目等十余项。近年来致力于开拓激光精密微细加工技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用方面的研究。
李骁军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 研究员 上海飞博激光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
1996年从北京大学获得电子学学士学位。2005年从美国波士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师从光纤界元老Dr. Theodore Morse教授。2000年至 2003年在美国Lasersharp公司(由双包层光纤之父Hong Po先生创立)担任激光科学家。2006年至2012年初,历任美国恩耐激光光纤激光工程总监,工业激光部高级总监等职,带领产品工程团队开发了多款光纤激光器产品,产品远销北美和欧洲。
2012年与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合作创立飞博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现任公司总经理。近年来,已经向市场上成功推出了中功率2微米光纤激光器、线偏光纤激光器、亚纳秒脉冲光纤激光器等十余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特种光纤激光器产品。

六、课程安排
时间 10:00—12:00 13:30—15:30 15:30—16:30
主题 光纤激光器2.0 激光微纳制造与改性 先进激光技术应用与市场
主讲人 楼祺洪研究员 赵全忠研究员 李骁军 总经理
收费 1200元/人,3月1日前交费1000元/人
账户名:《中国激光》杂志社有限公司   
账  号:1001 7008 0930 0218 071
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嘉定支行 

七、报名与咨询
 

杨玉玲,电话:021-69912922,E-mail:  training@siom.ac.cn  
朱俊刚,电话:021-69918166,E-mail: zhujungang@siom.ac.cn
> 免责声明
网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原创,由网络编辑负责审查,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提供专业服务,不代表本网站及新媒体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对文、图等版权问题存在异议的,请于20个工作日内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协调给予处理(按照法规支付稿费或删除),联系方式:021-69918579。网站及新媒体平台将加强监控与审核,一旦发现违反规定的内容,按国家法规处理,处理时间不超过24小时。 最终解释权归《中国激光》杂志社所有。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