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18, 55 (3): 032301, 网络出版: 2018-09-10  

基于超表面的可见光波段布拉格反射波导研究 下载: 1884次

Study of Bragg Reflection Waveguide Based on Metasurface in Visible Light Band
作者单位
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江苏 南京 210044
摘要
采用SiO2/Si构建了可见光波段的分布式布拉格反射镜(DBR),在其中加入SU-8光刻胶制备的中心腔,构成传统的布拉格反射波导(BRW),利用传输矩阵法分析了可见光在分布式布拉格反射镜和布拉格反射波导中的传输情况,并研究了介质折射率比、厚度和周期数等各因素对布拉格反射镜的影响以及SU-8的各参量对光子带隙的影响规律。针对传统布拉格反射波导硬件制备比较困难的问题,在SU-8中引入Si柱超表面,构成新型的布拉格反射波导。通过实验分析了超表面对缺陷模的影响,实验表明超表面具有调控缺陷模波长的作用,且新型布拉格反射波导阵列可完成可见光波段的分光功能,可用于改进光学仪器。
Abstract
Distributed Bragg reflector (DBR) with visible light band is constructed by SiO2/Si. The central cavity made of SU-8 photoresist is added into it to form the traditional Bragg reflector (BRW). The transmission matrix method is used to analyze the transmission of visible light in the distributed Bragg reflector and the Bragg reflector. The effect of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medium refractive index, thickness and number of cycles on Bragg mirrors and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parameters of SU-8 on the photonic bandgap are studied. Aiming at the difficult prepar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Bragg reflective waveguide hardware, a new type of Bragg reflective waveguide is constructed, when Si metasurface is introduced into SU-8. The effect of metasurface on the defect mode is analyzed experimentally.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metasurface has the function of controlling the defect mode wavelength, and the new Bragg reflector waveguide array can complete beam splitting function in the visible light band. Which can be used to improve optical instruments.

1 引言

当两种纳米厚度及折射率均不同的材料周期排列时,会形成高反射率薄膜,这个薄膜就叫分布式布拉格反射镜(DBR)。DBR是一种特定的一维光子晶体结构,产生光子带隙是光子晶体重要的特性之一[1]。当光在光子晶体中传播时会发生布拉格散射,禁止一定频率的光子通过,该波段的光将不能沿此特定方向传播,形成“禁带”,即光子带隙[2]。DBR作为一种特定的一维光子晶体结构,就拥有这种光子带隙特性,且“禁带”内的反射率可以达到很高。DBR一方面可以抑制自发辐射,另一方面,若在DBR中引入中心腔,腔体的自发辐射会因共振而增强,导致禁带内出现缺陷模,这种结构体就是布拉格反射波导(BRW)[3-4]。传统BRW由上下DBR和中心腔组成,上下DBR可以利用光子带隙效应代替传统的反射镜来实现光场限制,而中心腔可以采用低折射率材料使可见光在“禁带”内产生缺陷模,从而在整体上实现滤光功能[5-6]。BRW中“禁带”的缺陷模可允许某些特定频率的光通过,使得BRW应用前景十分广泛,如制备高效率的激光器、高品质的激光谐振腔以及高效率的发光二极管等[7]

传统的BRW通过改变中心腔薄膜的厚度来控制缺陷模中心频率的大小,但是由于中心腔薄膜在实际制备过程中,很难做到以细微的差异来实现高精度地控制缺陷模的中心波长,不仅精度较低,而且成本很高。本文对传统的BRW加以改造,在中心腔的内部加入超表面[8],通过改变超表面的参量来控制缺陷模的频率大小;还通过Matlab数值运算以及Comsol构建模型分别对DBR、传统的BRW和新型BRW进行仿真,对其特性进行了分析。

2 理论基础

2.1 DBR

在DBR中传播的电磁波遵循麦克斯韦方程:

2E+ω2c2ε0+ε(x)E-·E=0,(1)

式中, E为电磁波的电场矢量,ω为电磁波频率,c为真空中光速,ε0为真空介电常数,ε(x)为相对介电常数且随空间位置呈周期变化。该方程只在某些频率ω处有解,其他频率区域内无解。即某些频率的光波在该结构中是禁止通过的,会被完全反射,形成中心波长为λ0的光子带隙[9-10]。DBR的介质折射率nHnL和介质层厚度dHdL满足:

nHdH=nLdL=λ04(2)

相应的禁带宽度为:

Δλ0=4λ0πarcsinnH-nLnH+nL(3)

2.2 BRW

传统BRW的中心腔材料要求低折射率,SU-8薄膜可以使整个中心腔的曝光量均匀。SU-8的折射率为1.57,满足中心腔材料的低折射率要求。在DBR中加入SU-8后,某些入射光会与SU-8自发辐射的光在中心腔内谐振,通过DBR在“禁带”内形成“缺陷”,即波长为λ1的缺陷模。

2.3 新型BRW

新型BRW是在传统的BRW中加入超表面。超表面是一种基于广义折射定律,可以让一束光在特定波长范围内发生相位、振幅及偏振突变效应的微纳平面光学元件[11-12]

超表面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 超表面对波前的相位作用远远大于累计作用;

2) 尺寸较小,满足亚波长条件,可以用于光学散射体设计;

3) 超表面结构设计灵活,可以通过结构设计增大透射率[13]

超表面的结构多种多样,实验设计了上下表面为正方形的Si柱结构,超表面的厚度和边长决定缺陷模中心波长λ1的大小。相对于其他结构,纳米量级的长方体Si柱的制备工艺较简单和成熟,变量控制较容易,能够达到的效果也较好。加入Si柱超表面后的BRW单元具备传统BRW的功能,而且可以利用超表面对缺陷模的中心波长进行调控,在硬件上较容易实现,新型BRW如图1所示。

图 1. 新型BRW结构示意图

Fig. 1. Structural diagram of new BRW

下载图片 查看所有图片

2.4 传输矩阵法

研究DBR的能带结构时,必须选取合适的模拟计算方法才能够得到正确的禁带。常见有多重散射法、有限时域差分法、传输矩阵法[14-15]和平面波展开法等。实验中的DBR周期数有限,用传输矩阵法将电磁场以传输矩阵的方式展开,可快速且精准计算DBR的透射谱与反射谱。

在DBR的两种介质交界面处,光线会因干涉叠加而形成反射光和透射光[16]。用M表示DBR入射光与出射光的关系,其本质为各层介质材料的特征矩阵的乘积,若用Mj表征第j层介质的特征矩阵,以TE光为例,则有:

Mj=cosδjiηjsinδjiηjsinδjcosδj,(4)

式中ηj为第j层介质材料的光学导纳,可以表示为:

ηj=εj/μjcosθj;(5)

δj为相位厚度,可以表示为:

δj=2πλNjdjcosθj(6)

则整个DBR的传输矩阵M可以表示为:

M=Πj=1NMj=m11m12m21m22(7)

DBR两侧电磁场的关系为:

E1H1τ=m11m12m21m22En+1ηEn+1(8)

假设DBR总共有n层介质薄膜,光波透过整个DBR则需通过N+1个介质的交界面,其中第一个介质交界面是空气和介质薄膜的接触面,其电磁场分布为:

E1=Ei1+Er1H1τ=η0Ei1-Er1(9)

N+1个交界面是介质和基底的接触面,其中基底可以为空气,也可以是其他介质,其电磁场分布情况为:

EN+1=Et(N+1)HN+1=ηsEt(N+1),(10)

式中ηs为基底介质的光学导纳,单位为西门子。由此可以得到DBR的反射系数为:

r=m11+m12ηsηc-m21+m22ηsm11+m12ηsηc+m21+m22ηs(11)

透射系数为:

t=2ηc(m11+m12ηs)ηc+(m21+m22ηs)(12)

同时可以得到反射率R和透射率T:

R=r2T=ηsηct2(13)

TM波在DBR中能带特性的推导过程与TE波类似,只需把每个介质薄膜的光学导纳改为

ηj=μj/εjcosθj,(14)

即可。

3 仿真结果和分析

基于Matlab软件,实验利用传输矩阵法对DBR和传统BRW做了数值模拟仿真,并利用Comsol软件对新型BRW进行了仿真和分析。

3.1 DBR仿真结果和分析

影响DBR特性的主要因素有:介质折射率比k(nH/nL)、介质厚度以及介质周期m。因考虑到后期实际仪器的应用,入射光线都为垂直入射,因次实验不对入射角进行分析。以Si和SiO2作为DBR介质, Si的折射率nH=3.4,SiO2的折射率nL=1.47,根据(2)式和可见光范围可知,当dL在65~125 nm之间时,λ0位于可见光范围内。

3.1.1 介质折射率比k对DBR性能的影响

介质周期m=8,低折射率介质厚度dL=90 nm,折射率nL=1.47,不改变低折射率的材料和厚度,仿真结果如图2表1所示。

图 2. 折射率比k对DBR性能的影响

Fig. 2. Effect of refractive index ratio k on the performance of DBR

下载图片 查看所有图片

图2表1可知,k由1.5逐渐增大到3时,禁带中心波长λ0一直保持529 nm不变,而禁带范围不断增大,禁带带宽Δω由112 nm逐渐增加到400 nm,且禁带截止效果越来越好。由此可知,当一种材料的折射率和厚度不变时,两种介质薄膜的折射率比不会影响禁带的中心波长;折射率比越大,禁带的带宽越大,同时DBR的布拉格散射也越强,禁带的边缘变得更陡直,截止度更好。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两种不同材料的折射率比不可能无限大,故选取了4种不同的介质材料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KCl、Si、SiO2、和MgF2,这4种材料在400~700 nm波段均可视,特别是当它们的厚度小于100 nm时均为透明。将这4种介质材料相互组合,形成了Si/KCl、Si/SiO2、Si/MgF2三种典型的可见光波段的DBR,如表2所示。

表 1. 折射率比k对DBR性能的影响

Table 1. Effect of refractive index ratio k on the performance of DBR

Refractiveindexratio kCentralwavelengthλ0 /nmRange offorbidden bandω /nmForbiddenbandwidthΔω /nm
1.5529497-56669
2529438-668230
2.5529413-736323
3529396-796400

查看所有表

表 2. 不同DBR组合类型

Table 2. Different combination types of DBR

StructuralsequencenumberStructureRefractiveindexratioMediumthicknessdH/dLCycle
OneSi(3.4)/MgF2 (1.39)2.4440/97.88
TwoSi(3.4)/KCl(1.49)2.2840/91.38
ThreeSi(3.4)/SiO2 (1.47)2.3140/92.58

查看所有表

对上述三种组合结构进行仿真,结果如图3所示。

图 3. 不同DBR组合类型

Fig. 3. Different combination types of DBR

下载图片 查看所有图片

从此可以看出,三种结构体的禁带中心波长基本一样,中心波长不会受折射率比影响,Si/MgF2的禁带宽度略大于Si/SiO2结构体,更大于Si/KCl结构体,三者之间的禁带宽度差别不大,主要是因为三种材料的折射率比相差比较小,已经接近极限值。由于Si和SiO2都是常见的物质,成本较低,且制作工艺更成熟,考虑到后期实际制备的需求,后期实验选用Si/SiO2结构体。

3.1.2 介质厚度对DBR性能的影响

选用Si/SiO2结构体,介质周期m=8进行介质厚度对DBR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如图4表3所示。

图 4. 介质厚度对DBR性能的影响

Fig. 4. Effect of medium thickness on the performance of DBR

下载图片 查看所有图片

表 3. 介质厚度对DBR性能的影响

Table 3. Effect of medium thickness on the performance of DBR

MediumthicknessdL /nmCentralwavelengthλ0 /nmRange offorbidden bandω /nmForbiddenbandwidthΔω /nm
80470412-627215
85500432-660228
90529451-694243
95559470-726256
100588490-759269

查看所有表

图4表3可见,当低折射率介质的厚度dL以5 nm为间隔由80 nm增加到100 nm时,禁带的中心波长λ0由470 nm逐渐增加到588 nm,每次增加大约30 nm;禁带的带宽Δω也由215 nm增大到269 nm,每次增加约13 nm。由此可知,介质厚度对禁带的带宽和中心波长都有影响。介质越厚,禁带越宽,且禁带整体发生红移,即向波长较大的波段移动;当介质厚度等间隔增加时,中心波长λ0和带宽Δω也等间隔增大,满足(2)式和(3)式。

3.1.3 介质周期m对DBR性能的影响

选用Si/SiO2结构体,介质厚度dL=90 nm、dH=39 nm,分析m对DBR性能的影响,结果如图5所示。

图 5. 介质周期m对DBR性能的影响

Fig. 5. Effect of medium period m on the performance of DBR

下载图片 查看所有图片

一个DBR单元包括两个介质薄膜,整个DBR则由m个DBR单元构成,m即为介质周期。m对禁带的截止效果有很大的影响,由图5可知,当m变大时,反射率在禁带内也越接近于1,禁带的边缘也变得更陡直,且截止度变好,而m对禁带的中心波长λ0、禁带范围ω和带宽Δω都没有影响, 因此介质周期m主要影响禁带的截止效果。因为一个周期的DBR对光子的消减能力是一定的,m的增加会使DBR对光子的消减作用得到累积,禁带效果也就更加明显。

3.2 传统BRW仿真结果

BRW会产生缺陷模,缺陷模的分辨率、透射率和中心波长λ1决定了BRW的分光性能,因此其会受到单侧DBR的介质周期m以及SU-8厚度H1的影响。以下实验中DBR均采用Si/SiO2结构体,介质厚度dL=90 nm、dH=39 nm。

3.2.1 介质周期m对缺陷模的影响

单侧介质周期m对缺陷模的中心波长λ1没有影响,都约为537 nm。根据放大图可以看到,m=2时λ1比较大,主要是因为m过小,DBR的滤波效果比较差,使得λ1会有较大偏差。另外,由放大图可知,m越大,缺陷模的带宽越小,可实现的分辨率也就越高;当m=4时,分辨率即可达到几纳米;同时,随着m的增大,缺陷模的峰值会减小,这是因为介质周期的增加对缺陷模的透射率会有消减作用。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介质周期,实验选用单侧介质周期为4的结构体。

图 6. (a)介质周期m对缺陷模的影响;(b)缺陷模放大图

Fig. 6. (a) Effect of medium period m on defect modes; (b) enlarged drawing of defect modes

下载图片 查看所有图片

3.2.2 SU-8厚度对缺陷模的影响

图 7. SU-8厚度对缺陷模的影响

Fig. 7. Effect of SU-8 thickness on defect modes

下载图片 查看所有图片

图7可知,当SU-8厚度H1变大时,缺陷模的中心波长λ1也会随之增大,发生红移现象;而H1对于透射率的影响并不大。另外,当SU-8的厚度不小于150 nm时,禁带内会出现两个缺陷模,这是因为缺陷模是周期出现的,当SU-8厚度过大时,就会出现两个缺陷模,且两个缺陷模在光电收集过程中能量会混合在一起,无法区别。由此可知,改变SU-8的厚度可以调控缺陷模的中心波长,但由于缺陷模的周期问题,SU-8调控缺陷模的范围仅为427.8~626.4 nm,显然无法覆盖全可见光波段。另外,由于SU-8的胶体性质,利用SU-8厚度细微差异来控制缺陷模非常困难,不仅精度很低,而且成本较高,因此实验在BRW中加入了超表面结构体。

3.3 新型BRW仿真结果

通过Comsol软件建立一个单边m=4的新型BRW单元结构,如图8(a)所示,蓝色区域为Si柱,空白区域为SiO2,中间空白区域为SU-8中心腔,内含Si柱超表面,其入光口设置在波导的上方,出光口在其下方。加入超表面以后,存在多个因素对缺陷模产生影响,包括SU-8的厚度H1、超表面的厚度H2、SU-8的边长L1,超表面的边长L2。首先确定新型BRW单元的分光功能,设置各变量分别为H1=100 nm、H2=50 nm、L1=200 nm、L2=100 nm,仿真结果如图8所示。

图8R为DBR衬底处的反射率,T为透射率,A为吸收率。根据图8的内部电场图,波长为600 nm的光在中心腔和超表面内的光强明显强于入光口处的光强,这是因为该波段光会与中心腔内的自发辐射产生谐振,增强了自身光强。同时,根据出光口处的一维电场仿真图可以看到,当介质厚度dL=90 nm、dH=39 nm时,新型BRW在410~760 nm波长范围内有禁带产生,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光子晶体的光子带隙效应,禁带的宽度和中心波长由DBR的介质厚度、介质材料以及介质周期共同决定,与传统BRW一致。另外在600 nm处有缺陷模存在,缺陷模的透射率达到0.7,效果比较理想,即新型BRW结构体能够达到传统BRW的滤波效果。超表面对缺陷模的中心波长有调控作用,选取两个不同边长的超表面进行仿真,结果如图9所示。

图 8. 新型BRW结构图和仿真结果。(a) BRW结构体;(b)内部电场图;(c)一维电场图

Fig. 8. Structure and simulation results of new BRW. (a) Structures of BRW; (b) internal electrical field; (c) one-dimension electrical field

下载图片 查看所有图片

图 9. 超表面边长对缺陷模的影响。(a) L2=20 nm;(b) L2=160 nm

Fig. 9. Effect of length of metasurface on defect modes. (a) L2=20 nm; (b) L2=160 nm

下载图片 查看所有图片

通过图8图9可以看到,当其他因素都固定以后,缺陷模会随着超表面的边长增大而红移,并且是在550~670 nm之间移动,说明超表面的边长可以控制缺陷模的中心波长。由此可知,缺陷模中心波长的调控范围是由SU-8的厚度和超表面的厚度共同决定的,当超表面边长过大时,禁带内会出现双缺陷模,这是因为缺陷模是呈周期出现的,符合光在中心腔内的传播规律。由于超表面的调控范围有限,若要缺陷模的调控范围尽可能覆盖整个禁带,需对SU-8的厚度H1、超表面的厚度H2、SU-8的边长L1、超表面的边长L2这4个要素进行整体仿真,如图10表4所示。

通过大量的实验结果图对比可知,SU-8的厚度决定了缺陷模调控范围的起点,即最小中心波长,SU-8厚度的增加会导致缺陷模的红移,也就是SU-8越厚,最小中心波长越大;当SU-8的厚度确定以后,超表面的厚度就决定了缺陷模调控范围的终点,即最大中心波长,它会随着超表面厚度的增加而变大。但是经过大量实验证明,超表面的厚度保持在40~50 nm效果比较好,可以避免禁带内存在双缺陷模等问题;SU-8的边长会影响缺陷模的透射率,当SU-8的厚度较大时,增大SU-8边长可以增加透射率。通过表4可以看到,当改变各个要素后,缺陷模的调控范围变为440~700 nm,已经基本覆盖了禁带范围。对超表面的边长进行细化扫描,实验时x系数取0.01,可得图11

图 10. 新型BRW扫描结果。(a) H1=100 nm、H2=10 nm、L1=200 nm、L2=L1x;(b) H1=100 nm、H2=30 nm、L1=200 nm、L2=L1x;(c) H1=100 nm、H2=50 nm、L1=200 nm、L2=L1x;(d) H1=60 nm、H2=30 nm、L1=200 nm、L2=L1x

Fig. 10. Scanning results of new BRW. (a) H1=100 nm, H2=10 nm, L1=200 nm, L2=L1x; (b) H1=100 nm, H2=30 nm, L1=200 nm, L2=L1x; (c) H1=100 nm, H2=50 nm, L1=200 nm, L2=L1x; (d) H1=60 nm, H2=30 nm, L1=200 nm, L2=L1x

下载图片 查看所有图片

表 4. 新型BRW扫描结果

Table 4. Scanning results of new BRWnm

SU-8thicknessMetasurfacethicknessSU-8lengthMetasurfacelengthRegulationrange
301510010-90440-460
504010010-90460-550
604020020-180490-590
804020020-180520-630
1004020020-180560-680
1204020020-180600-700

查看所有表

图 11. 新型BRW细化扫描结果

Fig. 11. Refine scanning results of new BRW

下载图片 查看所有图片

图11可以看到,当超表面边长较小时,透射峰较密,分辨率较高;边长越大,分辨率越低。但也可以达到纳米级别的分辨率要求,因此新型BRW缺陷模的分辨率很高。综合各因素,可以构建BRW阵列,如图12所示。

图 12. 新型BRW阵列

Fig. 12. New BRW array

下载图片 查看所有图片

在一个BRW阵列中,以同一个DBR和SU-8中心腔为衬底,中心腔内的超表面分为不同的方阵,每个方阵内的超表面尺寸完全相同,允许同一波段的光通过,可以增加同一波段光的光通量;不同方阵之间的超表面尺寸有差异,主要是因为超表面的边长不同。根据不同厚度的SU-8设计不同的波导阵列,通过优化,只需两三个阵列就可以实现440~700 nm波段的分光功能。

4 结论

本文利用传输矩阵法,对DBR和传统BRW进行了数值模拟仿真,分析了各参量对其禁带和缺陷模的影响。同时在传统BRW的基础上引入超表面,对多变量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超表面对缺陷模具有调控作用,解决了传统BRW工艺不易实现的难题。综合各因素,新型BRW缺陷模调控带宽要比传统BRW大,且分辨率更高,可以达到纳米级别。新型BRW解决了制备上的难题,无需制备各种不同厚度的SU-8薄膜,只需几个特定厚度的SU-8薄膜,然后通过制备不同边长的超表面就可以覆盖大部分的可见光波段,实现了制备工艺上的简化。总之,新型BRW可以用于制备光学天线阵列,实现不同波段可见光的同时分光,有助于改进光学仪器。

参考文献

[1] 李志成, 刘斌, 张荣, 等. 紫外波段SiO2/Si3N4介质膜分布式布拉格反射镜的制备与研究[J]. 物理学报, 2012, 61(8): 087802.

    Li Z C, Liu B, Zhang R, et al. Design and fabrication of SiO2/Si3N4 dielectric distributed Bragg reflectors for ultraviolet optoelectronic applications[J]. Acta Physica Sinica, 2012, 61(8): 087802.

[2] 邓立儿, 巩蕾. 一维三元异质结构光子晶体反射特性[J]. 光子学报, 2016, 45(5): 0516002.

    Deng L E, Gong L. Refle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one-dimensional polybasic photonic crystals by using heterostructure[J]. Acta Photonica Sinica, 2016, 45(5): 0516002.

[3] 钱琛江, 谢昕, 杨静南, 等. 二维平板光子晶体微腔与波导的耦合[J].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17, 54(3): 030001.

    Qian C J, Xie X, Yang J N, et al. Coupling of two-dimensional slab photonic crystal micro-cavities and waveguides[J]. Laser & Optoelectronics Progress, 2017, 54(3): 030001.

[4] 韦吉爵, 苏安, 唐秀福, 等. 不对称度对一维三元对称结构光子晶体透射特性的影响[J].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6, 45(S2): S221002.

    Wei J J, Su A, Tang X F, et al. Effect of asymmetric on transmission properties of one-dimensional temary photonic crystal[J]. Infrared and Laser Engineering, 2016, 45(S2): S221002.

[5] 刘欢, 姚建铨, 李恩邦, 等. 三维光子晶体典型结构完全禁带的最佳参数理论分析[J]. 物理学报, 2006, 55(1): 230-237.

    Liu H, Yao J Q, Li E B, et al.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optimum parameters for complete forbidden bands of three-dimensional photonic crystals with typical lattice structures[J]. Acta Physica Sinica, 2006, 55(1): 230-237.

[6] Rinne S A, Garcia-Santamaria F, Braun P V. Embedded cavities and waveguides in three-dimensional silicon photonic crystals[J]. Nature Photonics, 2007, 2(1): 52-56.

[7] 韩培德, 张璐, 王灿, 等. 可见光波段SiO2/CdSe一维光子晶体及缺陷模的研究[J]. 光子学报, 2010, 39(1): 76-79.

    Han P D, Zhang L, Wang C, et al. Doped modes of SiO2/CdSe one-dimensional photonic crystals with LiTaO3 in visible region[J]. Acta Photonica Sinica, 2010, 39(1): 76-79.

[8] 周霞, 汪会波, 董建峰. 超表面的电磁特性研究进展[J]. 材料导报, 2016, 30(13): 49-54.

    Zhou X, Wang H B, Dong J F. Researchadvances of electromagnetic properties of metasurface[J]. Materials Review, 2016, 30(7): 49-54.

[9] 郜小勇, 董晓慧, 刘绪伟, 等. 可见光波段的一维光子晶体的理论设计[J]. 半导体光电, 2006, 27(5): 566-572.

    Gao X Y, Dong X H, Liu X W, et al. Theoretical design of one-dimensional photonic crystals for the visible spectrum[J]. Semiconductor Optoelectronics, 2006, 27(5): 566-572.

[10] 马季, 吴向尧, 刘晓静, 等. 光子晶体缺陷层吸收特性的研究[J]. 中国激光, 2014, 41(3): 0306002.

    Ma J, Wu X Y, Liu X J, et al. Research on the absorption property of defect layer in photon crystals[J]. Chinese Journal of Lasers, 2014, 41(3): 0306002.

[11] Yu N, Genevet P, Kats M A. at al. Light propagation with phase discontinuities: generalized laws of reflection and refraction[J]. Science, 2011, 334(6054): 333-337.

[12] 黄新朝, 付全红, 张富利. 超表面研究进展[J]. 航空兵器, 2016( 1): 28- 34.

    Huang XC, Fu QH, Zhang FL. Research Advances of metasurface[J]. Aero Weaponry, 2016( 1): 28- 34.

[13] 刘春玲, 窦宇, 陈琛, 等. 氧钝化硅基ZnO/纳米多孔硅柱状阵列异质结近白光LED的性能[J].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16, 53(11): 112302.

    Liu C L, Dou Y, Chen C. at al. Performance of oxygen passivation silicon-based ZnO/nanoporous Si pillar array heterojunction near white light LED[J]. Laser & Optoelectronics Progress, 2016, 53(11): 112302.

[14] Pendry J B. MacKinnon A. Calculation of photon dispersion relations[J].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92, 69(19): 2772-2775.

[15] Katsidis C C, Siapkas D I. General transfer-matrix method for optical multilayer systems with coherent, partially coherent, and incoherent interference[J]. Applied Optics, 2002, 41(19): 3978-3987.

[16] 李祥霞. 全可见光区域一维光子晶体陷光及滤波性能的研究[D]. 太原: 太原理工大学, 2014.

    Li X X. Study on the trapping and filtering properties of one-dimensional photonic crystals in all visible region[J]. Taiyuan: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14.

任尚书, 周树道, 王敏, 彭舒龄. 基于超表面的可见光波段布拉格反射波导研究[J].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18, 55(3): 032301. Shangshu Ren, Shudao Zhou, Min Wang, Shuling Peng. Study of Bragg Reflection Waveguide Based on Metasurface in Visible Light Band[J]. Laser & Optoelectronics Progress, 2018, 55(3): 032301.

引用该论文: TXT   |   EndNote

相关论文

加载中...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