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有为 1,2程文才 1,2赵明华 1李烜 3[ ... ]张猛 3,*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上海 201800
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3 中国科学院 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 201210
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器(FEL)由于其超高亮度、超短脉冲等特点,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基于尾流场理论,我们计算了上海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器(SXFEL)中从直线加速器出口到波荡器末端,束流在245 m不锈钢传输线和波荡器中的阻抗壁尾场。通过对两种不同的阻抗壁尾场的叠加,发现将导致束流纵向相空间的畸变。在SXFEL上进行束流物理的实验,并得到与理论预测非常吻合的实验结果。 结合之前对主要直线加速器部分的详细模拟和实验研究,为后续FEL整体束流优化提供了参考。
上海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 纵向相空间 阻抗壁尾场 能量分布畸变 SXFEL longitudinal phase space resistive wall wakefield energy distribution distortion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22, 34(6): 064007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上海 201800
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3 中国科学院 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 201210
上海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SXFEL)是我国首台可以运行在水窗波段的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未来可以为5个实验线站供光,其主要运行模式为自放大自发辐射模式以及外种子模式。本文就SXFEL的外种子模式进行了从头到尾的模拟研究,主要包括EEHG-HGHG混合级联与单级EEHG两种方案。模拟结果表明,虽然EEHG-HGHG混合级联模式较为复杂,但能够产生更高功率的高次谐波辐射。除此之外,我们还研究了各种三维效应对EEHG的影响。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上述两种方案,采用紫外波段的种子激光,用户可以得到全相干、窄带宽、短脉冲的水窗波段自由电子激光。
自由电子激光 高次谐波放大 回声谐波放大 全相干 窄带宽 free electron laser high gain harmonic generation echo-enabled harmonic generation fully coherent narrow-bandwidth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22, 34(3): 031016
作者单位
摘要
中国科学院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 201800
为了更好的测试控制方法和开发上层控制软件,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ELEGANT和SDDS Toolkit的虚拟加速器环境。在这个虚拟环境下,可以将底层物理模拟软件与上层控制软件通过EPICS控制通道及Matlab脚本进行数据分析及处理。本文描述了在该虚拟加速器环境中束流参数测量和轨道控制等软件的开发和测试,并探讨了该虚拟加速器的设计理念和未来可能的应用。
虚拟加速器环境 束流参数测量 上层控制软件 轨道校正 virtual accelerator environment beam parameter measurement high level application orbit correction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4, 26(12): 125101
作者单位
摘要
中国科学院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 201800
上海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SXFEL)对束流发射度增长的幅度有着较为严格的限制,传统的光学准直已经不能满足其要求。采用基于束流的准直方法可以实现更为精密的准直,使得直线加速器的准直误差进一步降低,以满足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要求。通过对不同条件下束流位置检测器(BPM)测得的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算法进行计算分析,可以计算得到四极磁铁和BPM的准直误差,进而进行束流准直和轨道校正。基于以上原理,计算了各种元件误差对轨道和发射度造成的影响,同时基于Matlab平台设计了控制软件,模拟结果表明轨道偏离量可减少一个数量级。
束流准直 自由电子激光 轨道校正 束流位置偏离量 四极铁偏离量 beam alignment free-electron laser orbit correction beam position offset quadrupole offset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2, 24(9): 2183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 201800
2 中国科学院 研究生院, 北京 100049
为实现次谐波聚束器的数字化相位控制,利用下变频、IQ调制解调技术及商业化的PXI系统,开发了以LabVIEW为平台的低电平控制器。控制器采用了具有自学习和自适应能力的单神经元自适应PID的控制算法,满足了相位稳定度的要求,通过现场测试与传统PID算法进行比较,验证了该算法稳定性好、响应快、抗干扰能力强。
次谐波聚束器 相位控制 单神经元 PID控制 subharmonic buncher phase control single neuron proportional-integral-derivative control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1, 23(8): 2179
作者单位
摘要
西安理工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安 710048
为了弥补基于固定阈值的肤色分割方法存在的缺陷,在对多种彩色空间和肤色模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采用改进的2-D Otsu方法和YCgCr彩色空间进行肤色分割。首先将光照补偿之后的肤色样本图像从RGB彩色空间转换到YCgCr 彩色空间, 并利用样本图像上的179221个肤色点建立2维高斯模型;进而将待分割的图像进行光照补偿并转换到YCgCr彩色空间,利用已经建立的高斯模型计算图像的肤色相似度,得到肤色相似度图像;最后,结合像素的空间邻域信息,使用改进的2-D Otsu方法对肤色相似度图像进行2值化处理。对这种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肤色分割算法有效地克服了使用固定阈值法进行图像分割时缺乏针对性和抗噪性的缺陷,该算法是可行的。
图像处理 肤色分割 2-D Otsu方法 彩色空间 肤色模型 image processing skin color segmentation 2-D Otsu method color space skin color model 
激光技术
2011, 35(3): 428
曹新民 1,2,*赵明华 1,2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 201800
2 中国科学院 研究生院, 北京 100049
为适应工业电子加速器需求增多的现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结构紧凑的连续波电子加速器,运行频率为180 MHz。依靠置于加速腔外的多个偏转磁铁,使电子束多次穿越加速腔,从而得到持续的加速。设计过程中,用CST软件对谐振加速腔进行了优化,用Parmela软件模拟了束流的粒子动力学。粒子纵向稳定度和横向聚焦也通过模拟进行了分析和验证。结果显示:此种新型加速器能得到9 MeV,100 kW的稳定电子束流。
循环加速器 偏转磁铁 粒子动力学模拟 物理设计 recirculating accelerator bending magnet beam dynamics simulation physical design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0, 22(9): 2151
作者单位
摘要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 201800
通过将次谐波腔体等效为RLC 并联回路,求得了射频功率馈入腔体的耦合度公式, 分析了上海光源直线加速器次谐波腔输入耦合器的设计要点, 通过3维电磁计算软件CST的数值模拟方法对耦合器结构尺寸、耦合环的深度与方位、耦合度进行了模拟计算。介绍了对次谐波腔耦合器进行小信号测试的过程、腔体安装及在线调试的方法。
次谐波腔 直线加速器 聚束器 耦合器 耦合度 CST程序 sub-harmonic cavity linac buncher coupler coupling factor CST code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0, 22(5): 1125
作者单位
摘要
1 西安理工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安 710048
2 四川大学 图像图形研究所,成都 610064
指出了线性鉴别分析及其几种改进方法在处理小样本人脸识别问题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两空间线性鉴别分析的小样本人脸识别方法。首先将样本投影到总体散布矩阵的非零空间中进行分析;进而将类内散布矩阵分成零空间和非零空间进行鉴别向量确定和鉴别特征提取,最后将得到的两种鉴别特征融合,从而使用最近邻法进行分类。实验结果表明,在进行小样本的人脸识别时,该方法的识别效果优于其他线性方法。
人脸识别 特征提取 线性鉴别分析 小样本问题 散布矩阵 face recognition feature extraction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small sample size problem scatter matrix 
光电工程
2008, 35(9): 127
作者单位
摘要
1 四川大学,图像图形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4
2 西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48
3 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65
研究了使用三维人脸模型进行不同姿势下的人脸识别问题,提出了一种三维建模二维识别的人脸识别算法,首先使用该方法将三维模型向不同方向投影,进而将不同姿势的二维图像与不同方向的投影结果相匹配,进行.人脸识别.研究了使用Minolta Vivid 910进行数据获取,创建三维模型的方法和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在进行不同姿势的人脸识别时,该方法的识别速度快于三维可变形模型方法,识别率远优于使用二维正面图像作为模板的人脸识别方法.
三维人脸识别 姿势变化 投影 2.5维扫描 三维模型 
光电工程
2007, 34(12): 77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