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1,2苏志龙 1,2,**张东升 1,2,*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上海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 上海 200444
2 上海市应用数学与力学研究所上海市能源工程力学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0444
随着数字图像相关方法被逐渐应用于远距离工程结构多点挠度监测等任务中,户外等非控制测量场景中的相机抖动成为影响测量精度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消除相机抖动对目标点位移测量的影响,基于描述针孔相机运动的投影模型,建立了远距离下表征相机扰动运动的仿射变换模型,并结合稳定参考点,对相机运动后的图像点坐标进行了校正。为了验证仿射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三组平移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工作距离大于2 m的情况下,仿射变换模型以较为简单的形式有效消除了相机扰动引起的测量误差,而且不受参考点和目标点深度分布的影响。
测量 数字图像相关 多点位移测量 相机抖动 仿射变换模型 
光学学报
2021, 41(9): 0912002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3
2 萍乡学院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江西 萍乡 337055
为解决现有线结构光大尺度测量标定复杂、精度不高的问题, 提出了一种基于多视觉线结构光传感器的大尺度、高精度测量方法。多视觉线结构光传感器含1个激光器和多个等间距并排的相机(一主多从), 相互间有1/3左右重叠视场(OFOV), 光束覆盖所有相机视宽。传感器标定只需简易的棋盘格靶标, 按张氏标定法采集靶标图像、标定传统参数; 此外, 考虑相机视角的不变性, 利用OFOV内标定图像的已知特征角点, 经图像配准可预标定相邻相机图像拼接的变换矩阵。变换矩阵的逐步连乘得到任意从相机图像转换到主相机成像平面的透视变换模型(PTM)。该方法通过各相机同步采集大尺度物体的局部光条图像, 再利用PTM将所有局部光条快速拼接成完整的光条图像, 最终经光条坐标提取、换算得到光条位置的三维坐标。实验结果表明: 与已有方法相比, 该方法使用简便、精度更高, 重构模型平均构造深度与真实模型仅差8.3%。
测量 大尺度测量 线结构光传感器 图像拼接 透视变换模型 多视觉 
中国激光
2017, 44(11): 1104003
作者单位
摘要
常州大学数理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针对研究一类球形隐身外壳材料光学特性的问题,设计一种基于空间压缩拉伸的坐标变换方式,利用几何光学光线追踪的方法,描绘光线传播的斗篷行为,用以研究隐身材料的光学特性,建立一个二维的变换模型来研究隐身材料:在大圆中存在一个小圆,两圆圆心重合,小圆将大圆内的空间分割成两个部分,等间距的直线穿过模型,分别与两个圆相交。通过坐标变换将圆内的空间进行拉伸,同时将圆外的空间压缩,从而使得光线在隐身材料外壳中发生扭曲实现隐身效果,利用Matlab进行编程模拟作出图像并与实验样条曲线进行对比,根据对比结果修改完善程序并将其拓展到三维情况下。结果表明,这样的坐标变换有利于解释在各向异性材料中某个球形区域内的隐身效应。
变换模型 隐身材料 光学特性 坐标变换 Transformational Model Stealth Materials Optical Properties Transformation of Coordinates 
量子光学学报
2016, 22(3): 284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吉林 长春 130033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39
3 长春大学 电子信息与工程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2
针对传统的单序列扩展式场景重构方法易丢失场景信息, 数据利用率低下等问题, 提出一种面向场景重构的多序列间配准的方法。该方法采用相似变换作为配准模型, 完成对不同参考坐标系下尺度、旋转、平移相分离的初始配准; 然后通过拟合观测平面来抑制噪声点并筛选公共可见点; 最终对不同尺度、方位的序列进行配准, 配准结果可直接用于后续的重构中。实验表明: 通过相应噪声抑制, 使得各序列的系统初始重投影误差降低了17.69%到46.86%, 终止重投影误差降低了27.5%到71.96%。配准后从相同的47幅图像中可重构10 596个场景点, 相比传统单序列方法的3 893个场景点, 该方法更充分有效地利用了观测图像, 使最终拟合的场景曲面包含了更多的场景细节。
三维重构 点云 配准变换模型 初始配准 噪声抑制 公共可见点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point cloud transformational model of registration initial registration noise suppression co-visible point 
光学 精密工程
2015, 23(2): 557
作者单位
摘要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控制工程系,山东,烟台,264001
通过对光电成像型反舰导弹的成像过程分析,提出了一种自动配准算法.其基本思路是将图像变换模型分解,逐步简化.可见光和红外图像配准时的变换为仿射变换.首先,利用传感器参数的调整,消除图像间的比例变化,将仿射变换简化为刚体变换;然后,依赖图像信息,用形态学边缘检测的方法求取目标的轮廓中心,以此为控制点消除图像间的平移变化,实现图像的完全配准;最后,通过观察海天线是否重合以及利用均方根误差原则,对算法的配准效果做详细评估.仿真实?楸砻?该算法准确、快速,配准精度满足目标识别的要求,可以较好地解决异类传感器弱小目标图像配准的难题.
多传感器图像 图像配准 自动配准 变换模型 形态学边缘检测 
光学 精密工程
2005, 13(3): 354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