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泰玮 1,2,3胡坤 1,2,3李国彬 1,2,3李学铭 1[ ... ]杨培志 1
作者单位
摘要
1 云南师范大学 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可再生能源材料先进技术与制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云南 昆明 650500
2 昆明物理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223
3 云南省先进光电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云南 昆明 650223
过渡金属硫属化合物(TMCs)因其独特的电子结构和优异的光电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催化、光电器件和生物成像等领域。硫化亚铁量子点(FeS QDs)作为一种TMCs纳米材料,由于较窄的禁带宽度而表现出优异的近红外特性,在红外探测器方面具有潜在价值。文中采用液相超声剥离法制备了FeS QDs,再利用共混法制备得到FeS QDs/PVA纳米复合薄膜,并对FeS QDs进行了形貌和结构的表征,测试了FeS QDs和FeS QDs/PVA纳米复合薄膜的光学性质。结果表明: FeS QDs分散性良好,没有出现团聚现象,平均粒径约8.1 nm,平均高度8.7 nm,呈球形,通过计算得到FeS QDs的直接带隙约为0.23 eV;FeS QDs及其PVA纳米复合薄膜在红外波段均具有明显的吸收和发光特性;随着激发波长增加,复合薄膜的峰位发生红移,表现出Stokes位移效应和激发波长依赖性。FeS QDs/PVA纳米复合薄膜所展示的优异红外吸收和发光特性,表明其在红外探测、生物医学、光电器件等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红外光电材料。
液相超声剥离 硫化亚铁 量子点 纳米复合薄膜 红外特性 liquid phase ultrasonic exfoliation FeS quantum dots nanocomposite film infrared characteristic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3, 52(12): 20230489
胡坤 1,2,3张泰玮 1,2,3李国彬 1,2,3李学铭 1[ ... ]杨培志 1
作者单位
摘要
1 云南师范大学 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可再生能源材料先进技术与制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云南 昆明 650500
2 昆明物理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223
3 云南省先进光电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云南 昆明 650223
过渡金属硫属化合物(TMCs)由于具有优异的光学、电学及光电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光催化、太阳电池、激光器等领域。作为一类典型的TMCs材料,硫化钴量子点(CoS QDs)因禁带宽度较窄而具有优异的近红外吸收特性,有望用于红外技术领域。文中采用液相超声剥离法制备了CoS QDs,再用共混法制备得到CoS QDs/PDMS纳米复合薄膜,并对它们的光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oS QDs的平均尺寸约为5 nm,大小均匀,呈球形;CoS QDs 与CoS QDs/PDMS纳米复合薄膜在红外波段均存在明显的吸收和发光特性,且复合薄膜的红外吸收特性优于CoS QDs薄膜;随着激发光波长的增加,纳米复合薄膜的光致发光(PL)峰出现了红移,表现出明显的Stokes位移效应和激发波长依赖性。CoS QDs/PDMS纳米复合薄膜优异的红外吸收和发光特性,表明其在红外探测、荧光成像、纳米光子器件等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红外探测材料。
液相超声剥离 硫化钴 量子点 纳米复合薄膜 红外特性 liquid phase ultrasonic exfoliation cobalt sulfide quantum dots nanocomposite film infrared characteristic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3, 52(12): 20230393
方金晶 1,3,4曹林洪 1,3,4,**俞健 5,***王进 1,3,4[ ... ]吴卫东 2,3,4,*
作者单位
摘要
1 西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2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四川 绵阳 621900
3 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四川 绵阳 621000
4 西南科技大学极端条件物质特性联合实验室,四川 绵阳 621000
5 深圳技术大学先进材料测试技术研究中心,广东 深圳 518118
采用脉冲激光气相沉积技术制备了Fe/MgO纳米复合薄膜,研究了脉冲数对复合薄膜结构、成分和光学性质的影响。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沉积的Fe纳米颗粒在脉冲数大于500时出现了晶面取向为(211)的衍射峰,证实了该复合薄膜中Fe、Mg、O元素的存在;Fe纳米颗粒在MgO薄膜中部分被氧化,存在单质态与氧化态(含量比约为3∶2)。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表明:当脉冲数为100时,平均粒径约为2.73 nm的Fe纳米颗粒在MgO薄膜中呈椭球型均匀分布,且Fe纳米颗粒之间的平均间距约为1.75 nm。椭圆偏振光谱分析表明:当波长小于365 nm时,Fe/MgO纳米复合薄膜的折射率和色散灵敏度随脉冲数的增加而增加。紫外可见光谱分析表明:相比纯MgO薄膜,Fe/MgO纳米复合薄膜在190~235 nm波段出现了明显的紫外窄带增透现象;当作用于Fe靶的激光脉冲数达到300时,Fe/MgO纳米复合薄膜在197 nm处的透过率约为69.4%。
薄膜 Fe/MgO纳米复合薄膜 紫外增透 椭圆偏振 吸收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23, 60(5): 0531001
作者单位
摘要
天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天津 300072
Co-TiO2纳米复合薄膜作为一种新型自旋电子材料, 由于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但在制备过程中, 磁性金属Co处于氧化气氛, 容易部分氧化, 从而影响薄膜的隧道磁电阻性能。为了抑制磁性金属的氧化, 提高金属态含量, 本研究通过强磁靶共溅射法制备了Co-TiO2纳米复合薄膜。该方法采用的强磁靶头, 磁场强度高、分布均匀, 可以提高溅射粒子的能量和溅射速率, 降低因高能粒子碰撞而发生氧化的概率。因此强磁靶共溅射法能明显抑制金属Co的氧化, 提高纳米复合薄膜的自旋极化率。所制备的Co-TiO2纳米复合薄膜主要由非晶态的TiO2基体和分散其中的Co颗粒组成。通过调节金属Co颗粒尺寸和分布状态, 在电学上实现了金属态向绝缘态转变, 在磁学上实现了铁磁性向超顺磁性转变。Co含量为51.3at%时, Co-TiO2纳米复合薄膜表现为高金属态和高电阻率, 并且实现了高达8.25%的室温隧道磁电阻。强磁靶共溅射法使Co-TiO2纳米复合薄膜的室温磁电阻性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这对于磁性金属—氧化物纳米复合薄膜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纳米复合薄膜 强磁靶共溅射法 室温隧道磁电阻 Co-TiO2 nanocomposite film strong magnetic target co-sputtering room temperature tunneling magnetoresistance Co-TiO2 
无机材料学报
2020, 35(11): 1263
作者单位
摘要
南京大学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固体微结构国家实验室, 南京 210093
基于硅纳米孔(SiNHs)/银纳米颗粒(AgNPs)纳米复合薄膜制备了无机/有机物混合太阳电池, 并且研究它们的光吸收谱和光电转换等性能。SiNHs/AgNPs纳米复合薄膜利用金属辅助化学刻蚀方法获得, 然后在制备好的薄膜上旋涂一层有机聚合物PEDOT∶PSS作为空穴传输层。从光吸收谱可以看出, 有AgNPs的纳米复合薄膜有明显的吸收峰, 并且在短波区域, 相比于没有AgNPs的纳米复合薄膜, 整体的吸收有较大的提高。同时, 有AgNPs的太阳电池的短路电流密度和外量子效率均有明显的提高。尤其在对纳米复合薄膜表面进行钝化处理后, 该混合异质结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最高可达到5.5%。认为, 这主要是由于AgNPs的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效应和钝化减少纳米复合薄膜表面缺陷等原因使电池的性能有较大的提高。
SiNHs/AgNPs纳米复合薄膜 混合太阳电池 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LSPR) 表面钝化 外量子效率 AgNPs/SiNHs nanocomposite films hybrid solar cell LSPR surface passivation ηext 
半导体光电
2016, 37(5): 622
作者单位
摘要
1 滁州学院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安徽 滁州 239000
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06
低红外发射率材料是目前公认的可实现飞行器红外隐身的特种功能材料.现已报道了纳米复合薄膜、单层(多层)膜结构材料、树脂/金属复合涂层、树脂/半导体复合涂层、核壳结构材料等多种类型的低红外发射率材料.介绍了上述低红外发射率材料的优缺点及最新研究进展,指出低红外发射率涂层的理论研究、红外与激光兼容隐身材料、树脂/半导体复合涂层及红外光谱选择性低发射率涂层是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低红外发射率材料 纳米复合薄膜 单层(多层)膜结构材料 树脂/金属复合涂层 树脂/半导体复合涂层 核壳结构材料 low infrared emissivity materials nanocomposite films mono(multi) layer structural materials resin/metal composite coatings resin/semiconductor composite coatings core-shell structural materials 
红外技术
2015, 37(5): 361
作者单位
摘要
山东师范大学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半导体研究所,济南 250014
采用磁控溅射和退火技术制备出Au/SiO2纳米复合薄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对上述纳米复合薄膜进行了结构表征。实验结果表明,纳米复合薄膜的表面上均匀分布着直径在100~300nm的金纳米颗粒。金纳米颗粒的大小随着退火时间的增加而增大。用荧光光谱仪(PL)对薄膜的光致发光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激发波长为325nm时,分别在525nm和560nm处出现两个发光峰;在激发波长为250nm时,在325nm处出现发光峰,这一发光峰可能与非晶SiO2的结构缺陷有关。
纳米复合薄膜 磁控溅射 光致发光 Au/SiO2 Au/SiO2 nanocomposite film radio frequency sputtering photoluminescence 
半导体光电
2012, 33(1): 45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河南,洛阳,471009
2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中心,四川,绵阳,621900
采用脉冲激光气相沉积(PLD)技术在MgO(100)衬底上生长了Co/BaTiO3纳米复合薄膜,利用原子力显微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XRD)及Raman光谱等测试分析手段对Co/BaTiO3纳米复合薄膜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薄膜表面均匀、致密,具有原子尺度的光滑性;Co纳米晶粒呈单分散、均匀分散在沿C轴呈单取向生长的BaTiO3单晶基体中;随着掺杂Co含量的增高,BaTiO3的Raman峰的峰强随之增大.
脉冲激光气相沉积技术 Co/BaTiO3纳米复合薄膜 纳米颗粒 拉曼光谱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08, 37(1): 132
作者单位
摘要
1 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浙江 杭州 310014
2 北京机械工业学院 计算机及自动化系, 北京 100085
为有效缩短脉冲激光烧蚀制备有机硅聚合物聚二苯基硅亚甲基硅烷(PDPhSM)基纳米复合薄膜工艺中繁琐的实验过程,分别采用多层前馈(BP)神经网络和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对PDPhSM基纳米复合薄膜的制备工艺与聚合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建模,并将其运用到聚合效率的预测中去,讨论了激光能量密度、环境压强、靶衬距离、沉积时间和聚合效率之间的关系。克服了以往单因素实验法不能正确反映制备工艺和聚合效率之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的弱点。预测和验证结果均表明实验值和网络预测值之间相对误差都在10%以内,但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较多层前馈神经网络能够更精确、更可靠地逼近它们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该方法为有效、快捷、经济地开发研制PDPhSM基纳米复合薄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有效手段。
薄膜 PDPhSM基纳米复合薄膜 激光烧蚀 聚合效率 人工神经网络 
中国激光
2006, 33(7): 953
作者单位
摘要
1 宁波大学理学院物理系, 宁波 315211
2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子工程学院, 新加坡 639798
在室温下用离子束溅射沉积工艺在石英基材上生成Au-SiO2复合薄膜。把生成薄膜从500~900 ℃(分别保温5 min)分五个不同温度进行退火处理。用X光衍射方法(XRD)对薄膜结构进行了测试,得到Au-SiO2纳米复合薄膜未退火(as-dep)和退火后的X射线衍射谱;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了经过700 ℃退火处理复合薄膜中Au粒子在薄膜中分布状态和颗粒大小。用分光计测试薄膜光吸收特性,吸收光谱范围为190~1000 nm,发现退火温度从500~700 ℃,光谱吸收峰有明显红移存在,而在更高温度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几乎都不变。这与X射线衍射检测吻合。并用德鲁特(Drude)模型给于理论解释。
纳米复合薄膜 光吸收 离子束溅射-沉积工艺 
光学学报
2006, 26(5): 783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