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
摘要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针对新出现在市场上的一种水热法合成蓝绿色绿柱石, 运用LA-ICP-MS、 红外光谱、 拉曼光谱、 紫外-可见光谱进行系统研究, 旨在获得其宝石学及谱学特征, 探讨颜色成因, 为检测机构鉴定该合成宝石提供参考数据。 结果表明, 样品折射率为1.570~1.576, 与天然绿柱石相近, 内部含特征的水波纹状生长纹理, 可作为主要鉴定特征之一。 LA-ICP-MS分析表明, 该合成绿柱石化学成分相对单一, 主要致色元素为Cr和Ti, 还含有微量的V, 碱金属含量极低。 紫外-可见光谱主要显示Cr的吸收峰, 结合LA-ICP-MS测试, 认为其蓝绿色调主要由Cr和Ti共同导致。 其中绿色调主要由Cr致色, 微量的V可能也对绿色调有所影响。 钛则致紫色, 与绿色叠加形成样品具有的蓝绿色调, 具体的致色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在2 000~4 000 cm-1的红外光谱中, 以3 700 cm-1为中心的宽吸收带吸收强烈, 归属于两种类型通道水的基频振动及其耦合; 2 449, 2 615, 2 746, 2 813, 2 885和2 983 cm-1处吸收峰, 均为Cl-引起; 3 108和3 299 cm-1的较强吸收峰由NH4+所致。 在4 000~8 000 cm-1的近红外吸收光谱中, 为合成绿柱石通道水的合频和倍频振动区。 其中, Ⅰ型水的合频振动所致的5 275 cm-1处强吸收峰、 伴随5 106和5 455 cm-1处较强吸收峰, 及Ⅰ型水倍频振动所致的7 143 cm-1强吸收峰, 可作为样品是水热法合成绿柱石的重要鉴定特征, 且对于鉴定较厚的刻面宝石尤为重要。 天然绿柱石中相应的这两处吸收峰强度较弱甚至不存在。 样品的拉曼光谱和标准绿柱石的拉曼光谱一致。 685 cm-1峰的半高宽为7.1~7.3 cm-1, 小于8.5 cm-1, 可作为水热法合成绿柱石的又一鉴定特征。
合成绿柱石 水热法 紫外-可见光谱 红外光谱 拉曼光谱 Synthetic beryl Hydrothermal method UV-Vis spectrum IR spectrum Raman spectrum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1, 41(7): 2258
作者单位
摘要
绿柱石族宝石属六方晶系的铍-铝硅酸盐矿物, 因含不同微量元素而呈绿、 蓝、 黄、 红、 粉、 棕和黑色。 绿黄色绿柱石和海蓝宝石常由不同价态的铁离子致色, Fe3+和Fe2+可以赋存于四面体位(Fe42+)、 八面体位(Fe63+)和结构通道中([Fe2(OH)4]2+), 随着配位离子含量的改变, 其颜色呈现变化。 绿黄色绿柱石经热处理可以获得浅蓝色海蓝宝石, 300~550 ℃还原和氧化条件连续阶段性加热样品颜色依次呈浅绿色、 淡黄绿色、 浅黄色、 淡蓝色和浅蓝色, 550~600 ℃褪色为淡蓝色, 最佳颜色出现在500~550 ℃。 利用中红外吸收光谱(mid FT-IR) 、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UV-Vis)和电子自旋共振波谱(EPR)对热处理前后绿柱石样品进行分析。 Mid FT-IR光谱显示, 样品热处理后与天然绿黄色绿柱石具有相似吸收光谱, 归属于[Si6O18]基团特征振动的1 250~600 cm-1区吸收峰向低波数方向偏移, 峰值强度同时出现不同程度减弱, 推测与通道中的Fe3+被还原为Fe2+导致的Fe3+—O2-电荷迁移强度减弱和加热失水行为导致的结构水弯曲振动减弱有关。 UV-Vis吸收光谱显示, 还原和氧化气氛中的热处理绿柱石光谱特征基本一致, 与天然样品相比, 紫外-可见光区归属于O2-—Fe3+电荷迁移的吸收峰向紫外区方向迁移形成322 nm吸收峰, 6A1g4T2g跃迁向紫区偏移产生370 nm附近吸收峰, 6A1g4Eg+4A1g跃迁向红区偏移产生427 nm附近吸收峰, 导致Fe3+禁戒跃迁减弱, 样品黄色调消失; 红区823 nm附近的宽吸收带增强且向可见光区偏移指示结构通道中Fe2+含量增加, 最终使样品呈现蓝色色调。 EPR谱显示天然绿黄色绿柱石Al—O八面体和结构通道中存在Fe3+和Mn2+及OH自由基。 结合UV-Vis结果分析认为, 还原和氧化气氛热处理后样品结构通道中Fe3+还原为Fe2+, Al—O八面体中的Fe3+禁戒跃迁减弱, 二者共同作用使样品颜色逐渐由绿黄色转变为浅蓝色。
绿黄色绿柱石 热处理 光谱特征 Greenish-yellow beryl Heating treatment Spect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0, 40(12): 3795
王平 1,2,*高福华 1,2
作者单位
摘要
1 四川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成都 610064
2 四川大学中英联合材料研究所, 成都 610064
四川绵阳雪宝顶绿柱石由于其独特的透明扁平状结构而备受关注, 目前其扁平状形成原因还存在分歧。本文应用显微振动光谱及成像, 结合化学定量检测, 对雪宝顶绿柱石进行了深入分析。显微红外成像表明通道中除了水分子, 还存在铁合水离子和二氧化碳分子, 且在晶体中不均匀分布。Li元素替换Be元素会造成Be-O四面体和Al-O八面体结构畸变, 表现为晶格振动模式的拉曼峰位向高波数偏移。同时, 通道中水分子与Na结合, 使其极化率减小, 表现为伸缩振动模式的拉曼峰位向低波数偏移。本文研究为探究雪宝顶绿柱石扁平状成因提供了基础, 为研究单个水分子量子态提供了参考。
绿柱石 显微拉曼光谱 显微红外吸收光谱 单个水分子 beryl micro-Raman spectroscopy micro-IR spectroscopy single water molecule 
光散射学报
2019, 31(1): 31
作者单位
摘要
1 西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2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上海 200092
采用常规宝石学测试方法, 配合紫外可见光谱技术(UV-Vis) 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FTIR) , 对美国犹他州天然红色绿柱石及俄罗斯水热法合成红色绿柱石的宝石学特征、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特征、 中红外光谱(MIR) 特征及近红外光谱(NIR) 特征进行了综合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 常规宝石学测试方法很难将上述两类宝石区别开来;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对鉴定天然和合成红色绿柱石的能力很有限; 同时这两种宝石的中红外吸收光谱(MIR) 没有明显的特征差异, 其吸收位置和吸收强度基本一致。 但在2 000~9 000 cm-1红外波段, 天然红色绿柱石与水热法合成红色绿柱石的吸收频率差异明显, 因此具有独特的鉴别特征。 进一步研究表明, 天然红色绿柱石在3 500~4 000 cm-1之间没有强吸收峰, 几乎不含结构水, 但在3 300~3 600 cm-1之间有非常弱的吸收带(峰值为3 418 cm-1) , 因此有可能有其他形式的水。 水热法合成红色绿柱石样品的近红外光谱特征表明, 其在3 500~4 000 cm-1之间及5 000~5 800 cm-1之间均显示有强烈的水的振动吸收: 其在5 000~5 800 cm-1有弱的Ⅰ型水吸收峰和强Ⅱ型水吸收峰, 可以归属为分子水的弯曲和伸缩的合频振动; 其在7 000~7 500 cm-1之间显示的弱Ⅰ型水的吸收峰和强的Ⅱ型水的吸收峰可以归属为水的倍频振动。 因此, 水热法合成红色绿柱石中的结构水归属Ⅰ型水与Ⅱ型水的混合型, 其在3 500~4 000及5 000~5 800 cm-1范围水的近红外吸收光谱特征可作为区别天然和水热法合成红色绿柱石的依据。 通过紫外可见光光谱、 中红外光谱以及近红外光谱等光谱分析手段可以初步判断红色绿柱石中是否含水、 水的赋存状态、 以及不同类型水的相对强度和频率, 为区分天然与水热法合成红色绿柱石提供诊断性证据。
合成红色绿柱石 近红外光谱 UV-Vis吸收光谱 结构水 综合鉴定 Synthetic red beryl NIR spectrum UV-VIS absorption spectrum Structural water Integrated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9, 39(2): 517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