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
摘要
宁波大学高等技术研究院红外材料及器件实验室,浙江 宁波 315211
稀土离子掺杂硫系玻璃陶瓷具有较低的声子能量,使得硫化物纳米晶在发光调控方面极具优势。本文制备了不同摩尔分数Er3+掺杂的80GeS2·20Ga2S3硫系玻璃及玻璃陶瓷样品,采用先进的结构与性能表征手段,探讨了稀土离子掺杂摩尔分数以及析晶行为对Er3+离子的上转换发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Er3+的引入使得玻璃转变温度和初始析晶温度降低,有助于玻璃成核析晶。同时,Er3+离子摩尔分数高的样品在相同的析晶热处理制度下呈现更强的Ga2S3析晶衍射峰,晶粒尺寸均小于100 nm。Ga2S3纳米晶的析晶使得Er3+离子的上转换发光增强近5倍,并且最佳发光掺杂摩尔分数从原来的0.75%增至1%。
材料 硫系玻璃 铒离子 上转换发光 析晶 玻璃陶瓷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22, 59(15): 1516008
赵鹏 1,2叶重阳 1于曼 1刘超 1[ ... ]郭海 3
作者单位
摘要
1 宁波大学 高等技术研究院, 浙江 宁波 315211
2 宁波海洋研究院, 浙江 宁波 315832
3 浙江师范大学 物理系, 浙江 金华 321004
由于在**和民生领域重要的应用潜力, ~3 μm激光光源的开发一直以来受到了极大关注。传统中红外激光玻璃因其较高的声子能量会极大削弱发光离子的辐射跃迁几率, 导致无法获得有效激光输出。因此, 寻找高效且稳定的中红外~3 μm激光增益材料具有重要价值和研究意义。本文报道了在氟硅酸盐玻璃中SiO2-ZnF2-KF-YbF3-ErF3原位析出KYb3F10∶Er3+纳米晶, 获得的微晶玻璃样品可保持80%以上的透过率。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了玻璃中纳米晶体种类和元素分布。在980 nm激光二极管(LD)激发下, 热处理后的样品中Er3+位于2.7 μm处的发射带强度获得极大增强(相比于未经热处理的样品增强了约19倍), 进一步结合吸收光谱和稳态光谱结果对其发光增强机理进行了解释。研究结果可为开发~3 μm激光增益材料提供相关数据和研究思路。
微晶玻璃 氟化物纳米晶 铒离子 中红外荧光 glass ceramics fluoride nanocrystals Er3+ ions mid-infrared emission 
发光学报
2022, 43(2): 174
蔡岳丰 1,2李晓龙 1,2闫宝罗 1,2刘波 1,2[ ... ]林炜 1,2
作者单位
摘要
1 南开大学 现代光学研究所, 天津 300350
2 南开大学 天津市光电传感器与传感网络技术重点实验室, 天津 300350
针对大气湍流效应引起的接收功率起伏问题, 提出了一种基于铒离子竞争机制的光功率均衡技术。讨论了基于Gamma-Gamma分布的大气信道模型中大气湍流对自由空间光通信的影响, 对不同湍流强度下的光功率均衡效果进行仿真, 仿真结果表明: 在中等强度湍流条件下, 该技术可将接收信号光功率波动范围压缩16 dB以上。
自由空间光通信 大气湍流 接收功率起伏 铒离子竞争机制 光功率均衡 free space optical communication atmospheric turbulence received power fluctuation Erbium ion competition mechanism optical power equalization 
光通信技术
2020, 44(9): 58
作者单位
摘要
1 北京师范大学应用光学北京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875
2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上海 200235
3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上海 201800
三价稀土离子上转换发光有着一些很有价值的应用技术: 波导上转换及放大和激光、 上转换三维立体显示、 飞秒光谱应用、 激光控温、 三维成像与存储、 光学温度感应系统、 牙科等生物物理应用、 上转换荧光防伪、 上转换宽带光源、 和上转换红外显示片等。 因为受到太阳能电池发展需求的促进, 上转换研究再度呈现出澎湃的研究热潮。 目前, 利用金属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近场增强效应能够有效增强其表面附近的荧光物质的发光的特性, 有可能较大幅度的提高上转换发光的强度, 从而有可能进一步把上转换发光推向实用。 利用离子引入法, 在铋化物的发光玻璃中引入银颗粒。 研究结果表明银表面等离激元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峰位于580~600 nm; 而且, 加热时间的延长导致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峰的剧烈增强和稍微蓝移。 978 nm半导体激光能够导致531.0, 546.0和657.5 nm的三组Er3+的2H11/2→4I15/2, 4S3/2→4I15/2, 4F9/2→4I15/2的双光子上转换荧光, 978 nm激光激发掺铒铋化物发光玻璃的上转换发光的机理是第一步的4I15/2→4I11/2共振基态吸收和随后的第二步的4I11/2→4F7/2的共振激发态吸收; 纳米银的表面等离激元的引入促成铋化物发光玻璃中铒离子的978 nm激光激发的上转换发光最大增强了272.0%倍。 1 539 nm半导体激光能够导致波长为528.0, 547.0, 657.0和795.0 nm的四组Er3+的2H11/2→4I15/2, 4S3/2→4I15/2, 4F9/2→4I15/2和4I9/2→4I15/2的上转换荧光; 1539 nm激光导致的528.0 nm 2H11/2→4I15/2和547.0 nm 4S3/2→4I15/2上转换荧光的机理主要是1 539 nm激光的4I15/2→4I13/2, 4I13/2→4I9/2和4I9/2→2H11/2的三步光激发吸收跃迁过程, 1 539 nm激光导致的657.0 nm 4F9/2→4I15/2上转换荧光的机理主要是1 539 nm激光的4I15/2→4I13/2, 4I13/2→4I9/2和4I11/2→4F9/2的三步光激发吸收跃迁过程; 纳米银的表面等离激元的引入导致了铋化物发光玻璃中铒离子的1 539 nm激光激发的上转换发光最大增强160.3%倍。 显然, 靠近银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吸收峰的978 nm激光上转换的增强效果比1 539 nm激光的要好。
上转换发光增强 银纳米颗粒 铒离子 表面等离激元 铋化物的发光玻璃 Upconversion luminescence enhancement Silver nanoparticles Er3+ ion Surface plasmon Bismuth glass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0, 40(9): 2721
作者单位
摘要
1 北京师范大学应用光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物理系, 北京 100875
2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上海 200235
3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上海 201800
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可以由自由空间的光直接激发, 这也是局域表面等离激元的优点所在。 研究铋化物发光玻璃中纳米银颗粒的表面等离激元对铒离子发光的增强效应、 进一步的提高铋化物发光玻璃中铒离子的发光性能很有意义。 首先, 测量了(A) Er3+(0.5%)Ag(0.5%): 铋化物发光玻璃与(B) Er3+(0.5%): 铋化物发光玻璃样品的吸收谱, 发现(A) Er3+(0.5%)Ag(0.5%): 铋化物发光玻璃在约600.0 nm处有一个较弱的宽的银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吸收峰。 同时发现两者都有典型的铒离子的吸收峰, 它们的吸收几乎完全一样: 在波峰形状、 峰值强度和峰值波长等方面都很相近。 测量了(A) Er3+(0.5%)Ag(0.5%): 铋化物发光玻璃和(B) Er3+(0.5%): 铋化物发光玻璃样品的激发谱, 发现有位于379.0, 406.0, 451.0, 488.0和520.5 nm的5个550.0 nm可见光的可见激发谱峰, 和位于379.0, 406.5, 451.0, 488.5, 520.5, 544.0, 651.5和798.0 nm的8个1 531.0 nm红外光的红外激发谱峰, 容易指认出依次为Er3+的4I15/2→4G11/2, 4I15/2→2H9/2, 4I15/2→(4F3/2, 4F5/2), 4I15/2→4F7/2, 4I15/2→2H11/2, 4I15/2→4S3/2, 4I15/2→4F9/2和4I15/2→4I9/2跃迁的吸收峰, 通过测量发现(A) Er3+(0.5%)Ag(0.5%): 铋化物发光玻璃相对于(B) Er3+(0.5%): 铋化物发光玻璃样品的可见和红外激发谱的最大增强依次分别是238%和133%。 最后, 测量了它们的发光谱, 发现有位于534.0, 547.5和658.5 nm的三组可见发光峰, 容易指认出依次为Er3+的2H11/2→4I15/2, 4S3/2→4I15/2, 4F9/2→4I15/2荧光跃迁。 还发现红外发光峰位于978.0和1 531.0 nm, 依次为Er3+的4I11/2→4I15/2和4I13/2→4I15/2的荧光跃迁。 通过测量发现(A) Er3+(0.5%)Ag(0.5%): 铋化物发光玻璃相对于(B) Er3+(0.5%): 铋化物发光玻璃样品的可见和红外发光谱的最大增强依次分别是215%和138%。 对于银表面等离激元增强铒离子发光的机理, 认为主要为纳米银颗粒的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 造成金属纳米结构附近产生的局域电场的强度要远大于入射光的电场强度, 从而导致了金属纳米结构对入射光产生强烈的吸收和散射, 进而导致了荧光的增强; 即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局域场的场增强效应。
银纳米颗粒 发光增强 铒离子 表面等离激元 铋化物的发光玻璃 Silver nanoparticles Enhanced luminescence Er3+ ion Surface plasmon Bismuth emitting glass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0, 40(2): 362
作者单位
摘要
1 北京师范大学应用光学北京重点实验室和物理系, 北京 100875
2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系, 上海 200235
3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上海 201800
有趣的贵金属表面等离激元的光学性质, 尤其是在发光增强领域的表现, 使得它已经成为全球的一个研究热点。 表面等离激元就是光与贵金属中的自由电子相互作用时, 自由电子和光波电磁场由于共振频率相同而形成的一种集体振荡态。 该文研究了碲化物玻璃中银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增强铒离子的发光。 我们测量了吸收谱、 激发谱、 发光谱以及荧光寿命。 首先, 我们挑选365.5和379.0 nm吸收峰作为激发波长测量了385~780 nm波长范围的可见发光光谱, 发现有4个发光峰, 依次位于408.0, 525.0, 546.0和658.5 nm, 容易指认出它们依次为铒离子的2H9/2→4I15/2, 2H11/2→4I15/2, 4S3/2→4I15/2和4F9/2→4I15/2的荧光跃迁; 可以计算出[80 nm平均粒径纳米银的Er3+(0.5%)Ag(0.2%): 碲化物玻璃的样品A]的上述4个可见发光的峰值强度是[Er3+(0.5%): 碲化物玻璃的样品C]的大约1.44~2.52倍。 同时, [50 nm平均粒径纳米银的Er3+(0.5%)Ag(0.2%): 碲化物玻璃的样品B]的上述4个可见发光的峰值强度是样品C的大约1.08~1.55倍。 随后, 我们挑选365.5和379.0 nm 吸收峰作为激发波长测量了928~1 680 nm波长范围的近红外发光光谱, 发现近红外波段有两个发光峰, 位于979.0和1 530.0 nm, 容易指认出它们依次为铒离子的4I11/2→4I15/2和4I13/2→4I15/2的荧光跃迁; 同样可以计算出样品A的上述2个近红外发光的峰值强度是样品C的大约1.43~2.14倍。 同时, 样品B的上述2个近红外发光的峰值强度是样品C的大约1.28~1.82倍。 因此, 发光的最大增强大约是2.52倍。 从荧光寿命动力学实验, 我们发现样品A的荧光寿命为τA(550)=43.5 μs, 样品B的荧光寿命为τB(550)=43.2 μs, 样品C的荧光寿命为τC(550)=48.6 μs。 这些实验结果证实了τA≈τB <τC。 它意味着样品(B)相对于样品(C)的发光增强是源于自发辐射增强效应。 然而, 它也意味着样品(A)相对于样品(B)的发光增强是源于纳米银颗粒的粒径尺寸r效应。 也就是说当粒径尺寸r增大的时候, 散射截面Cs和r6成正比, 而吸收截面Ca和r3成正比, 因此散射截面Cs增大的速度会远大于吸收截面Ca增大的速度, 而散射截面Cs是荧光增强的原因, 吸收截面Ca是荧光减弱的原因, 所以随着银纳米颗粒尺寸的增大, 其散射截面占主要部分, 当发光材料和金属表面等离子体SP发生耦合时, 能量快速的转移到金属表面等离子体SP上, 而后被散射到远场, 这有利于增强荧光。 其综合的结果就导致了发光强度会随r的增大而增强。 上述实验的结果对太阳能电池的光伏发电和生物物理应用等领域都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
银纳米颗粒 发光增强 表面等离激元 碲化物的玻璃 铒离子 Ag nanoparticles Luminescence enhancement Surface plasmon Telluride glass Er3+ ion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9, 39(7): 2293
作者单位
摘要
1 北京师范大学应用光学北京重点实验室与物理系, 北京 100875
2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上海 201800
3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系, 上海 200235
研究了掺铒的氟氧化物玻璃陶瓷的双光子、 三光子与四光子近红外量子剪裁发光。 我们测量了掺铒的氟氧化物玻璃陶瓷的X 射线衍射谱、 吸收谱、 从可见到近红外的发光光谱与激发光谱。 当Er3+浓度从0.5%增加到2.0%, 发现铒离子的4I15/2→2G7/2, 4I15/2→4G9/2, 4I15/2→4G11/2, 4I15/2→2H9/2, 4I15/2→(4F3/2, 4F5/2), 4I15/2→4F7/2, 4I15/2→2H11/2, 4I15/2→4S3/2, 4I15/2→4F9/2, 与4I15/2→4I9/2红外激发谱峰的强度增加了大约5.64, 4.26, 2.77, 7.31, 6.76, 4.75, 2.40, 11.14, 2.88, 和4.61倍, 同时, 铒离子的4I15/2→2G7/2, 4I15/2→4G9/2, 4I15/2→4G11/2, 4I15/2→2H9/2, 4I15/2→(4F3/2, 4F5/2), 与4I15/2→4F7/2的可见激发谱峰的强度减小了1.36, 1.93, 3.43, 1.01, 2.24和2.28倍。 也就是说我们发现红外发光与激发的强度都增强了2~11倍, 与此相伴的可见的发光与激发强度都减小了一到三倍。 而且, 1 543.0与550.0 nm发光的激发谱不仅在峰值波长而且也在波峰形状上非常相近。 上述实验结果证实了所看到的现象为多光子近红外量子剪裁发光现象。 为了更好的分析量子剪裁的过程与机理, 还测量了主要的可见与红外发光强度随激发强度的改变; 发现所有可见和红外发光强度都基本上是随激发强度成线性变化关系; 其中, 可见的发光强度随激发强度的改变呈略大于线形一次幂的变化关系, 它是由于小的激发态吸收造成的; 而1 543.0 nm红外发光强度随激发强度的变化呈略小于线形一次幂的变化关系, 它即是量子剪裁发光的特征现象。 还发现4I9/2能级的双光子量子剪裁主要由{4I9/2→4I13/2, 4I15/2→4I13/2} ETr31-ETa01交叉能量传递所导致; 4S3/2能级的三光子量子剪裁主要由{4S3/2→4I9/2, 4I15/2→4I13/2} ETr53-ETa01和{4I9/2→4I13/2, 4I15/2→4I13/2} ETr31-ETa01交叉能量传递所导致; 2H9/2能级的四光子量子剪裁主要由{2H9/2→4I13/2, 4I15/2→4S3/2} ETr91-ETa05, {4S3/2→4I9/2, 4I15/2→4I13/2} ETr53-ETa01和{4I9/2→4I13/2, 4I15/2→4I13/2} ETr31-ETa01交叉能量传递所导致。 上述研究结果对目前的全球热点新一代量子剪裁太阳能电池很有价值。
近红外量子剪裁 铒离子发光 太阳能电池 Near-infrared quantum cutting Er3+ ion luminescence solar cell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7, 37(8): 2619
作者单位
摘要
1 宁波大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2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91765部队,浙江 温州 325011
3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蚌埠士官学校 信息技术系,安徽 蚌埠 233012
为了获得能输出中红外荧光的理想基质玻璃,用熔融急冷法制备了系列不同Er3+离子掺杂浓度的Ge-Ga-S-KBr硫卤玻璃,测试了样品折射率、吸收光谱、中红外荧光光谱.通过吸收光谱计算了Er3+离子吸收谱线的振子强度,应用Judd-Ofelt理论计算分析了Er3+离子在Ge-Ga-S-KBr硫卤玻璃中的强度参量Ωi( i=2,4,6)、自发辐射跃迁几率A、荧光分支比β等光谱参量.研究了808 nm激光抽运下样品中红外荧光特性与掺杂浓度之间变化关系,并用Futchbauer-Ladenburg公式分别计算了2.8 μm处的受激发射截面.结果表明,在808 nm激光抽运下观察到了2.8 μm中红外荧光,对应于Er3+∶4I11/2→4I13/2跃迁,当Er3+离子掺杂浓度从0.4 wt%增加到1.0 wt%时,中红外荧光强度相应增加,计算的Er3+∶4I11/2能级的多声子驰豫速率为37 s-1.
红外发光 硫卤玻璃 稀土掺杂 铒离子 Mid-infrared luminescence Chalcogenide glass Rare earth ions doped Er3+-ion 
光子学报
2010, 39(8): 1466
作者单位
摘要
哈尔滨工程大学 自动化学院,哈尔滨 150001
研究了铒离子掺杂浓度对掺铒光纤光源的泵浦效率和波长稳定性的影响。在设计好的单程后向光源中采用5 种不同类型的光纤分别进行了实验,通过比较采用不同光纤时掺铒光纤光源的输出特性发现掺铒光纤光源的泵浦效率随铒离子浓度增大而先增大;铒离子浓度过高时存在群聚效应,光源泵浦效率反而下降,群聚效应使泵浦效率下降了20%。泵浦阈值则随着铒离子浓度的增加从18.3 mW 增加到了32.4 mW。通过试验发现光纤优化长度依比例决定于掺铒光纤中的铒离子浓度,而泵浦波长与光源波长的关系却不受铒离子浓度影响。比较采用不同铒离子浓度光纤的光源的小范围温度特性,较低浓度的光纤温度稳定性好于高浓度的温度稳定性将近100 ppm。通过实验确定掺铒光纤中最适宜的铒离子浓度在110 mol 左右。
掺铒光纤光源 铒离子浓度 波长稳定性 泵浦效率 群聚效应 Erbium doped fiber source erbium concentration wavelength stability pump efficiency cluster effect 
光电工程
2010, 37(7): 81
作者单位
摘要
1 杭州师范学院理学院物理系, 浙江 杭州 310036
2 绍兴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基础学部, 浙江 绍兴 312000
3 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浙江 宁波 315211
研究了低温下 Er3+/Yb3+ 共掺碲酸盐玻璃在975 nm 激光激发下的上转换光谱与温度的关系。通过上转换光谱测量观察到3处上转换荧光,它们依次 为529 nm(2H11/2→4I15/2), 546 nm(4S3/2→4I15/2) 和 669 nm(4F9/2→4I15/2)。上转换绿光 (546 nm) 和红光 (669 nm) 荧光强度在80 K左右达到了最大值, 与300 K温度下相比分别提高了2.198和1.556倍。 而529 nm上转换绿光强度随着温度的降低逐渐减弱,直至消失。 研究了 4S3/2 能级和 2H11/2 能级之间的粒子数分布与温度的关系,并通过理论模型拟合了实验测量的 4S3/2 能级和 2H11/2 能级之间的粒子数分布。测量了 8~300 K温度范围下, 4S3/2 能级和 4F9/2 的寿命和 温度的变化关系以及通过高斯拟合研究了 4S3/2 能级和 2H11/2 能级 Stark 分裂与温度的关系。
材料 上转换发光特性 低温 碲酸盐玻璃 铒离子 Stark分裂 materials upconversion emission low temperature tellurite glass Er3+ Stark split 
量子电子学报
2009, 26(2): 237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