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激光杂志社

免费参加Advanced Imaging研讨会 | 中国光学十大进展高峰论坛同期活动

阅读:1001时间:2024-3-26 16:00:06

 

       近年来,光电成像新技术蓬勃发展,相关领域的杰出研究工作层出不穷,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研究院和中国激光杂志社联合出版的新刊Advanced Imaging (AI)也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AI致力于发表成像及相关领域内的高水平基础和应用研究进展,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光电工程学院院长邵晓鹏教授与法国索邦大学Sylvain Gigan教授担任共主编。AI已经开放投稿并收到成像领域的优质稿件,将于2024年正式出版首期稿件,欢迎大家关注并投稿

 

       在2024中国光学十大进展高峰论坛同期,AI将于4月20日早上9点开始举办研讨会,研讨会主席由期刊主编邵晓鹏教授和Sylvain Gigan教授担任,共主席由副主编刘飞教授、徐飞虎教授和Guoan Zheng教授担任。会议聚焦当下成像领域的最新进展,邀请领域内众多专家教授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提前报名有机会领取精美小礼品,欢迎报名免费参会!(免注册费,交通食宿自理)

 

报名链接:

https://www.wjx.top/vm/Yo3Ohh3.aspx

 

研讨会主席

 

邵晓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Sylvain Gigan

Sorbonne Université

 

共主席

 

刘飞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徐飞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Guoan Zheng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特邀报告

 

王建宇,院士,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

 

       报告题目:待定

       

       报告摘要:待定

 

       报告人简介:

       王建宇,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院长、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首席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空间光电技术和系统的研究,主持国际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系统的设计和研制,解决了星地量子科学实验中光束对准、偏振保持和单光子探测等多项核心技术难题,确保了星地量子秘钥分发、纠缠分发和地星量子隐形传态等科学实验的完成;提出了超光谱成像与激光遥感相结合的探测新方法,解决了多维遥感探测中信息同步获取难题,主持研制了多种超光谱遥感系统;提出了空间远距离激光高灵敏度单元和阵列探测方法,实现了我国激光遥感的首次空间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中科院杰出成就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

 

屈军乐,教授,深圳大学

 

       报告题目:基于时空调制的多色超分辨成像

 

       报告摘要:超分辨成像和荧光寿命显微成像是两种重要的显微成像技术。然而,结合这两种技术进行超分辨荧光寿命成像,在数据采集和信号处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效率一般较低,有时甚至会相互矛盾。为了克服这一问题,我们利用时间分辨探测和计算方面的进步,提出一种基于相位分析的荧光时空调制(FSTM)策略,称之为Phasor-FSTM。种方法将时域电子学和相位分析技术结合起来,通过单个脉冲激光作为光源,从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取出详细而精确的光子信息,实现了活细胞的多色超分辨率成像。

 

       报告人简介:

       屈军乐,深圳大学讲席教授,SPIE/Optica/COS Fellow。从事多模态非线性光学成像、超分辨成像、纳米生物光子技术和光治疗等研究。主持科技部973计划课题和重点研究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和重点项目等;发表SCI论文500余篇,出版译著1部,英文专著/章节4部;获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实现转让/授权使用18项;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022)、中国光学学会光学科技奖基础研究二等奖(2020)等。

 

曹良才,教授,清华大学

 

       报告题目:压缩数字全息计算成像:从空间域到时空域

 

       报告摘要:相位,作为光波的一种基本属性,能够有效揭示微观尺度下物质的结构和材质等属性,光波相位信息的获取也使得光场衍射物理过程的数值反演成为可能,因此在光学检测计量、生物医学成像、X射线衍射成像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其中,非干涉式全息成像技术在宽波段、集成化、低成本等场景下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由于全息重建问题的非适定性,现有的非干涉式测量技术往往受困于“孪生像”所导致的像质退化问题。在本报告将介绍如何基于压缩感知的方法,利用信号本身所固有的稀疏性特征实现噪声解耦与像质提升。我们建立了通用的优化算法框架,适用于不同采集系统,并奠定了算法的收敛性理论,为工程实际中快速、便捷的部署和应用提供保障。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探索信号在时间-空间域下的稀疏先验信息,突破了信号时空编解码瓶颈,解决了现有的非干涉全息成像技术所面临的成像保真度与时间分辨率之间的制约问题。我们将展示该技术在多种成像系统和观测样品下的成像性能,并对该技术的未来发展做出展望。

 

       报告人简介:

       曹良才,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和美国光学学会OPTICA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副主编、Advanced Imaging编委。2005年获得清华大学光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2009年加州大学圣塔克鲁兹分校和2014年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者,目前研究方向主要为全息光学成像与显示技术。

 

马辉,教授,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报告题目:全偏振显微成像技术与应用

 

       报告摘要:利用四个分量的偏振光照明和偏振态检测,可以获得全偏振图像,其每个像素对应一个 4x4 偏振变换矩阵,称之缪勒矩阵(Mueller matrix),它可以完备描述样本偏振特征,与样本的光学性质和微观结构特征密切相关。全偏振图像所包含的信息量远远大于普通非偏振图像,缪勒矩阵不但受样本中散射颗粒和间质的光学性质影响,如折射率、双折射和吸收系数、二向色性,更重要的是与散射颗粒的几何特征信息密切相关,如粒径、形状、取向、排列、表面形貌、内部结构,以及浓度分布等,并且散射颗粒的尺度可以远低于探测波长。这种获得亚细胞超分辨微观结构特征的能力,可以大大增强我们对生物组织进行细致的表征和定量评估的能力。并且,全偏振测量不依赖染色,不对样本产生损伤,适用于各种染色和非染色样本,甚至可以对活细胞进行动态监测,已经展示出一系列独特的优势和诱人的应用潜力。本报告将介绍全偏振显微成像技术的发展现状,并结合组织病理临床应用实例展示在偏振空间提取病理样本微观结构特征和实现快速扩展标注新方法。

 

       报告人简介:

       马辉,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教授,深圳市无损检测与微创医学技术实验室、广东省偏振光检测与成像工程中心主任,Advanced Imaging编委。研究方向为偏振光散射、成像方法与应用,工作内容包括:复杂介质中偏振光散射传播行为,偏振光散射测量与成像方法和仪器,偏振大数据分析与结构特异性信息提取方法,偏振方法在临床病理诊断、大气颗粒物与海洋微生物原位检测等领域的应用。

 

徐飞虎,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报告题目:单光子计算成像算法和技术

 

       报告摘要:单光子成像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和时间分辨率,在弱光信号感知与探测、远距离探测和成像、极限环境感知等方面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广泛的应用价值与前景。我将介绍中科大团队发展的单光子成像关键技术、少光子计算成像算法和外场试验验证,及其在远距离成像、非视域成像、机载遥感等领域的应用。

 

       报告人简介:

 

       徐飞虎,多伦多大学博士、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美国光学学会会士、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量子通信、单光子成像、量子网络等量子信息科学。在RMP、Nature、Nature Photonics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担任npj Quantum Information副主编、Advanced Imaging副主编、Chinese Optics Letters编委、国际量子密码大会指导委员。曾获科学探索奖、国际量子技术青年科学家奖、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等。成果入选2020年中国光学十大进展。

 

匡翠方,教授,浙江大学

 

       报告题目:超分辨显微成像仪器发展机遇与挑战

 

       报告摘要:由于光学衍射的存在,常规光学显微镜的成像分辨率被限制在照明光波长的一半左右,严重限制对于更细微结构的观察。光学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的提出为绕过衍射极限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本报告着重介绍近年来团队在超分辨显微成像方面发展的一系列新的技术与仪器,并进一步阐述超分辨显微成像仪器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报告人简介:

       匡翠方,浙江大学光电学院教授,极端光学技术与仪器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Advanced Imaging编委。主要从事超分辨显微成像、超分辨光刻相关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仪器专项基金等各类项目。2019年度王大珩光学奖-中青年科技人员光学奖。成果获得2019年中国技术发明二等奖(2/6),2016、2019年度两次中国光学十大进展。

 

赖溥祥,教授,香港理工大学

 

       报告题目:基于散射光的图像信息提取、重建、加密以及逻辑运算

       

       报告摘要:散射是光学里最常见的现象之一,当光在非镜面表面反射和散射介质(比如浑浊液体和生物组织)内部传播时,其积累会造成光学相位和波前的畸变,形成视觉上似乎随机的散斑,扰乱信息的识别或者解读,在大多应用中是亟需回避或克服的现象。本报告将汇报近年来我们基于物理模型、光学波前整形以及深度学习在系统、算法以及应用等层面的开展的一系列努力和尝试,从而高保真和稳健地从光学散斑实现信息提取、图像重建,并且开创性地提出将散射光作为密钥超长的信息光学加密以及光学逻辑运算的载体。我们还将简要讨论这些探索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可能的发展路线。虽然还存在诸多不足,这些技术有望在不远的将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为光学显示和成像提供新范式。

 

       报告人简介:

       赖溥祥教授任职于香港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长期致力于散射光调控和深层生物组织光学研究,在诸如光声成像、散射光聚焦、光学成像、光计算等领域在过去的十多年开展了大量原创和前瞻性的工作,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关注与肯定,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在Nature Photonics, Nature Communications,The Innovation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多次获得国际会议最佳论文荣誉。2017年起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香港特别行政区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香港创新科技署、广东省科技厅、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等基金二十余项。赖博士2016年入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香港2016-2017年度杰出青年学者,2018/2021年香港理工大学工学院杰出科研基金奖,2019年王宽城“一带一路”访问学者,2020/2023年香港理工大学工学院卓越科研奖。目前担任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分会常委、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分会委员、The Innovation学术编辑、Visual Computing for Industry, Biomedicine, and Art(VCIBA)期刊副主编,以及The Innovation Medicine、Advanced Imaging、Advanced Photonics Nexus、Journal of Innovative Optics in Health and Science (JIOHS)、Medicine in Novel Technology and Devices (MEDNTD)等多家学术期刊编委。

 

费鹏,教授,华中科技大学

 

       报告题目:通用、智能、高通量的光片三维显微成像技术和应用

 

       报告摘要: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元,内部细胞器的动态相互作用与发育、衰老、疾病均息息相关,需要在4维时空里被快速且精准的观测。当前荧光显微成像技术因时空分辨率(光学通量)有限,测量常快而不准,或准而不快,难以应对这类超分辨动态成像挑战。本报告将介绍我们如何发展高兼容性的光片成像新设计和智能图像处理新算法,呈数量级地提升三维荧光显微成像的通量,在亚细胞尺度实现超高时空分辨率的观测,并成功揭示内质网、线粒体、囊泡等多种细胞器的三维互作过程。

 

       报告人简介:

       费鹏,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副院长,教授,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及武汉同济医院双聘教授。国家杰青,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领导的团队聚焦于尖端光学成像技术/方法的研究,并致力于用新技术服务生命科学。担任Advanced Imaging编委,在Nature Methods, Nature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 PNAS,Optica 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成果获中国光学十大进展提名奖,技术取得授权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应用证明 40 余项;研制的高通量光片显微镜在国内外多家机构投入应用,实现产业转化。

 

左超,教授,南京理工大学

 

       报告题目:傅里叶叠层成像:非干涉合成孔径与光强衍射层析

 

       报告摘要:本报告将介绍傅里叶叠层成像(Fourier ptychography)这一新兴的合成孔径计算成像技术在非干涉定量相位成像、光强衍射层析成像以及远场超分辨成像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简要讨论合成孔径成像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报告人简介:

       左超,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理工大学智能计算成像实验室(SCILab: www.scilaboratory.com)学术带头人、南京理工大学智智能计算成像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研究方向为计算光学成像与光信息处理技术。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其中38篇论文被选作Light、Optica、Advanced Photonics等期刊封面论文,20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热点论文,论文被引超过15000次。国际光学工程学会/美国光学学会/英国物理学会会士(SPIE/Optica/IOP Fellow),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现任中国激光杂志社青年编委副主任、Advanced Imaging编委、《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编委。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7lRP5oGOjoddzvFT03GC6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