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安徽 合肥 230026
2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安徽 合肥 230601
3 景德镇陶瓷大学古陶瓷研究所, 江西 景德镇 333001
为探索明代初期中国琉璃瓦制作工艺技术水平与工艺特点, 运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energy disperse X-ray fluorescence, EDXRF), 对安徽凤阳明中都及南京明故宫遗址出土69件琉璃瓦样品胎体化学组成进行了测定, 同时利用热膨胀仪、 吸水率测定仪和偏光显微镜等仪器设备对样品胎体的烧成温度、 吸水率、 显气孔率、 体积密度与显微结构等进行了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 明中都样品胎体根据元素化学组成差异可分为高钙高铁、 低钙高铁和低钙低铁三种类型, 表明该遗址琉璃瓦样品胎体制作原料可能具有不同来源, 同时, 部分明中都样品的化学组成与南京明故宫样品较为接近, 而上述两处遗址样品与北京故宫样品在化学组成上皆具有显著差异。 烧成温度、 物理性能和显微结构分析结果显示, 明中都琉璃瓦瓷质胎体样品的烧成温度较高, 达到了1 141 ℃, 且吸水率和显气孔率明显较低, 达到了瓷胎的标准, 而陶质胎体琉璃瓦样品的烧成温度约为880~1 100 ℃, 吸水率和显气孔率较大, 且不同样品间差异明显, 这可能是由于明中都琉璃瓦胎体的来源不同, 导致不同样品在烧成温度、 吸水率、 显气孔率等方面差异较大。 与北京、 南京二处的琉璃瓦样品相比, 明中都样品吸水率及显气孔率稍微高于二处, 但三处陶胎琉璃瓦样品胎体的烧成温度基本都在1 100 ℃以下。 明中都三种不同类型样品胎体显微结构差异较小, 矿物颗粒粒径和孔隙大小相近, 其中部分石英晶体具有明显的熔蚀边。 此外, 明中都和明故宫样品的显微结构特点显示两处遗址样品胎体原料加工皆较为精细, 原料淘洗和烧结程度较高, 琉璃瓦物理性能较好。 对明初洪武时期明中都出土琉璃瓦烧制工艺的研究结果, 不仅可为了解我国琉璃瓦工艺发展历程、 还可对探索明初琉璃制作工艺和明中都营建的组织形式等提供科学依据。
明中都 琉璃瓦 化学组成 制作工艺 Mingzhongdu tiled glazes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Firing technology Raw materials of origin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9, 39(4): 1280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安徽 合肥 230026
2 繁昌县文物管理局,  安徽 繁昌 241200
为了解繁昌柯家冲窑青白瓷釉化学组成特征及其演变过程, 并探索我国南方早期青白釉的工艺技术来源, 本文运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EDXRF)分析了柯家冲窑五代至北宋中期不同阶段青白瓷釉的化学组成, 并将分析结果与同时期北方定窑白瓷釉及南方越窑青瓷釉化学组成进行了综合对比研究。 结果显示, 繁昌柯家冲窑青白釉化学组成在北宋中期时发生了明显变化, 其中尤以SiO2含量的下降和CaO含量的上升最为明显, 着色元素Fe, Mn, Ti的氧化物含量自五代时期至北宋中期变化幅度很小, 繁昌柯家冲窑青白釉釉色由偏白向偏青转变的原因可能与该窑瓷器胎色的不断加深有关。 此外, 主成分分析及具有相似功能特性的元素组合对比分析结果显示, 繁昌柯家冲窑青白瓷釉的化学组成与北方定窑白瓷釉较为接近, 其釉料配方工艺可能来源于同时期我国北方地区以定窑为代表的白瓷窑场。 本文研究结果对了解我国早期青白瓷釉的化学组成特征及晚唐五代时期南、 北方制瓷工艺技术交流问题等有重要学术价值。
繁昌窑 青白釉 化学组成 瓷釉配方 工艺来源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7, 37(4): 1009
作者单位
摘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安徽 合肥230026
利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energy disperse X-ray fluorescence, EDXRF)对浙江嵊州小黄山与河南舞阳贾湖两处新石器时代前期遗址出土陶器的主量元素化学组成进行了分析测定。 结果显示, 这两处遗址出土陶器的化学组成地域特征明显, 与贾湖遗址相比, 小黄山遗址陶器具有我国南方陶瓷器普遍存在的“高硅低铝”的特征。 同时, 小黄山遗址早中晚三期陶器的化学组成未发生明显变化, 表明其制陶原料来源与原料加工方式较为稳定, 其陶器质量得以逐期提高主要是由于其烧成工艺不断进步的原因; 贾湖陶器的化学组成从早到晚则发生了明显改变, 这种变化的产生是由于随着时间推移, 贾湖先民越来越多地在陶器胎料中加入大量的羼和料以改善陶器的使用性能所致。 上述结果也表明, 我国新石器时代前期不同地区因各自地域环境的差异, 其陶器生产工艺的提高可能存在不同的演进方向。
浙江小黄山 河南贾湖 陶器 化学组成 Xiaohuangshan site Jiahu site Pottery Chemical composition EDXRF EDXRF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1, 31(11): 3140
作者单位
摘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安徽 合肥230026
安徽繁昌窑五代时期(AD 907-960)创烧青白瓷, 是目前已知的我国最早烧造青白瓷的窑场。 北宋中期(AD 1023-1085)后, 繁昌窑迅速衰落, 对其衰落原因, 目前尚不清楚。 文章运用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WDXRF)分析了繁昌窑青白瓷胎的化学组成, 结果显示北宋中期时繁昌窑瓷胎的主微元素化学组成均发生了较为明显的改变。 结合中子活化分析及瓷釉研究的结果来看, 这种改变应是因其制瓷原料或胎料配方发生变化引起的。 同时, 这种瓷胎化学组成的变化也是导致繁昌窑北宋中期产品质量下降并最终迅速衰落的主要原因。
繁昌窑 青白瓷 化学组成 衰落原因 Fanchang kiln Bluish-white porcelain Chemical composition Decline reason WDXRF WDXRF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0, 30(8): 2295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安徽 合肥230026
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 安徽 合肥230026
3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安徽 合肥230061
利用拉曼光谱结合X射线衍射物相检测方法, 对安徽蚌埠双墩春秋中晚期“钟离君柏”墓出土彩绘陶器颜料的物相结构进行了分析测定。 结果表明, 陶器表面的红色、 黄色和黑色颜料皆保存较好, 未发生明显变化, 分别是无机矿物朱砂(HgS)和针铁矿(α-FeO(OH))及炭黑。 同时, 拉曼光谱与X射线衍射分析的结果都显示红色颜料朱砂的组成物相单一, 不含天然朱砂的伴生矿物石英, 且其晶粒尺寸可能在纳米范围, 应是由人工合成或经过古人的加工、 纯化处理。 针铁矿的发现表明春秋时期该矿物己被用作黄色颜料, 这是目前己知的针铁矿作为黄颜料使用的最早的实例。
彩绘陶 颜料 拉曼光谱 X射线衍射 Painted pottery Pigments Raman spectroscopy XRD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0, 30(4): 1130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