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
摘要
南京理工大学 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南京 210094
针对图像增强算法中普遍存在暗部区域细节丢失、亮部区域过度增强等问题,提出了基于自适应截断模拟曝光和深度融合的增强算法。对原始低照度图像进行模拟曝光,通过卷积网络学习曝光序列对应的权重图并在网络内部实现加权融合,获得增强结果。在生成模拟曝光序列的过程中,对图像进行亮暗区域分割,然后对其进行截断性自适应伽马校正,最后通过引导滤波降噪获得合适的曝光序列。获得多曝光序列后,通过基于空洞卷积的上下文聚合网络,实现快速灵活地加权融合,得到最终增强结果。收集了大量公开数据集,并使用微光夜视相机和三通道真彩色相机收集了实验室环境测试集,在不同数据集上和经典主流算法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算法的NIQE、PSNR和SSIM指标都是最好的,其中NIQE降低了4.49%,PSNR提高了4.28%,SSIM提高了1.94%。此外,算法的色彩还原效果也很好,色差指标是所有算法中最小的,在8.71×10-2 lx照度下,本算法色差减小了14.83%,在1.02×10-2 lx下减小了3.05%。本文算法可以明显提高图像亮度和对比度,鲁棒性较好,不会产生过度增强现象,有效恢复图像细节的同时兼顾色彩信息,增强结果真实自然。
彩色夜视 图像增强 自适应曝光 曝光融合 卷积神经网络 图像质量评价 Color night vision Image enhancement Adaptive exposure Exposure fusion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Image quality assessment 
光子学报
2023, 52(9): 0910002
作者单位
摘要
1 微光夜视技术重点实验室,陕西 西安 710065
2 南京理工大学 江苏省光谱成像和智能感知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94
3 南京工程学院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7
单像素成像系统由于其独特的成像方式受到广泛关注,但其在噪声环境中的目标识别方法并未得到深入研究。针对该问题,文中分别采用桶探测器获取的信号值和重构出的二维图像作为训练样本进行深度学习,并以此识别噪声环境中的目标。通过对比两者识别结果,发现在采样率较低时,前者即使在较强噪声环境中也可以获得较高的识别率;而后者的识别率虽然一直比较稳定,但其预处理时间较高,因此前者更适用于快速成像中的目标识别。此外,对于仅利用桶探测器信号进行训练的方法,文中还研究了目标稀疏度对其识别精度的影响,发现当外界噪声和采样率一定时,稀疏度越高的目标,其识别精度也越高。文中为噪声环境中单像素成像的目标识别方法提供了选择依据。
单像素成像 目标识别 深度学习 ghost imaging target recognition deep learning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0, 49(6): 20200010
作者单位
摘要
1 微光夜视技术重点实验室,陕西 西安 710065
2 南京理工大学 江苏省光谱成像和智能感知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94
在计算鬼成像(Computational ghost imaging,CGI)系统中,可以通过估计重构图像的模糊程度获取目标的轴向深度。但该方法易受到背景噪声干扰,且要求像质评价函数有较长的工作距离,导致所需的采样次数较高,限制其实用性。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对焦窗口的目标深度估计方法。首先根据评价函数的整体特征划分搜索区间,然后在给定区域内对目标实际轴向深度进行迭代搜索。在迭代过程中,通过设计自适应窗口,有效减少背景区域的同时,也保证了窗口内目标的完整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大幅降低了评价函数所需的必要工作距离,使其在欠采样条件下同样适用,也减小了背景噪声对评价函数的影响,增强了算法的鲁棒性,进一步完善了基于计算鬼成像系统的深度估计方法。
鬼成像 目标深度估计 自适应对焦窗口 深菲涅尔区 工作距离 ghost imaging object depth estimation adaptive focus window deep Fresnel region working distance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0, 49(3): 0303020
林飞 1,2,*张闻文 2范瑶 1,2左超 1,2陈钱 2
作者单位
摘要
1 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智能计算成像实验室, 江苏 南京 210094
2 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江苏省光谱成像与智能感知重点实验室, 江苏 南京 210094
莱茵伯格照明是显微成像中光学染色的一种方式,照明光源通过特殊的滤色片使样品与背景产生色差,有效提高无色透明样品的对比度。基于可编程液晶显示器(LCD)的莱茵伯格照明显微系统将传统显微镜中聚光镜光阑替换成低成本的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只需改变其照明图案,就能够实现明场、暗场、相位差、倾斜成像以及莱茵伯格照明等多种显微成像功能。并且由于LCD面板的颜色与光强灵活可调,系统可以衍生出彩虹暗场、彩虹相差等全新的光学染色方法。采用该系统对未染色的肺癌细胞、纺织纤维、小鼠肾脏切片等无色透明样品进行显微观察,验证了系统的多样性与可靠性。
显微 莱茵伯格照明 可编程液晶显示器 光学系统 
光学学报
2016, 36(8): 0818002
作者单位
摘要
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4
庞大的采样次数和较低的信噪比(SNR)一直制约着鬼成像的实际应用进程,传统的鬼成像利用高斯型随机光场进行成像,而高斯矩阵的非正交性引入了散斑相关性噪声,降低了信噪比和成像效率。为此提出了利用局部的Hadamard 矩阵对目标进行测量,并以低分辨率的清晰成像作为高分辨率成像的先验知识实现去噪,可以有效避免相关性噪声。通过仿真以及实验表明,与传统的重构方法相比,本文方法可以提高信噪比和成像效率。
成像系统 鬼成像 Hadamard矩阵 迭代去噪 非相关性 
光学学报
2016, 36(4): 0411001
作者单位
摘要
南京理工大学 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 南京 210094
由于增益水平的不同, 电子倍增电荷耦合器件图像所显现的图像内容不同, 且图像动态范围极窄、对比度低、图像整体偏暗或模糊发白。为了提高微光图像动态范围及对比度, 采用将不同增益水平的微光图像进行融合的算法, 即先获取两组同场景但增益不同的微光图像, 再对小波分解后的微光图像选择不同的融合规则, 最后通过小波变换实现图像融合, 得到了高质量的融合图像, 并取得了融合图像的信息熵、标准差、平均梯度等性能指标数据。结果表明, 该融合算法能使得融合后的图像同时包含低亮度景物和高亮度景物, 达到了增大微光图像的动态范围及对比度的目的, 有效改善了微光图像的质量。
图像处理 微光图像融合算法 小波变换 电子倍增电荷耦合器件倍增增益 image processing fusion algorithm of low-light-level image wavelet transform electron multiplying charge coupled device multipl 
激光技术
2014, 38(2): 155
作者单位
摘要
南京理工大学 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南京 210094
基于泊松分布模型推导了电子倍增电荷耦合器件的噪声因子,定量描述了电子倍增电荷耦合器件倍增寄存器的输入输出特性以及在信号倍增过程中引入的额外噪声.通过对采集的均匀照明目标的图像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消除了读出噪声、固定图案噪声和本底值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减小了测试误差,提高了测试准确度,且无需对芯片镀膜,简化了测试工艺.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对Andor公司的Luca相机进行了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当增益大于100时,电子倍增电荷耦合器件的噪声因子为1.414,与传统的二项分布模型一致,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测试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成像技术 泊松分布 噪声 测试 Imaging techniques CCD CCD Poisson distribution Noise Testing 
光子学报
2013, 42(11): 1345
作者单位
摘要
南京理工大学 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 南京 210094
讨论了电子倍增CCD的噪音组成及各自的产生机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电子倍增CCD的总噪音理论模型.按照信号倍增过程的随机性,推导了电子倍增CCD的过剩噪音因子并求出了增益趋向无穷大时的极限值.对电子倍增CCD相机进行了噪音测试,采集了不同增益下噪音的输出波形和频谱图.根据增益和噪音电压的函数曲线,结合理论模型对不同增益下的噪音组成进行了定性分析.结果表明:低增益时,电子倍增CCD主要受限于读出噪音,高增益时则为暗电流噪音和时钟感生电荷.
微光成像 电子倍增CCD 噪音特性 过剩噪音因子 Low-light-level imaging Electron multiplying CCD Noise characteristics Excess noise factor 
光子学报
2009, 38(4): 756
作者单位
摘要
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4
为了抑制电子倍增CCD的表面暗电流,运用Shockley-Read-Hall理论解释了表面暗电流的产生过程,通过曲线拟合建立了表面暗电流的理论模型,定量分析了电子倍增CCD从反转模式切换到非反转模式后表面暗电流的恢复特征时间。根据这一时间特性提出了周期反转模式的概念,在信号积分期里对成像区时钟进行调制,加入周期反转脉冲,使器件以小于表面暗电流恢复特征时间的周期在反转与非反转模式之间切换。仿真结果表明,随着周期反转频率的提高,表面暗电流明显减小。当时钟周期为0.2 ms时,平均表面暗电流降低到0.051 nA/cm2,接近反转模式的水平,与理论分析完全一致,验证了周期反转模式的可行性。
图像处理 微光成像 表面暗电流抑制 周期反转模式 电子倍增CCD 
光学学报
2008, 28(7): 1283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