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波 1,2,*苏子生 1晋芳铭 1,2闫兴武 1,2[ ... ]李文连 1
作者单位
摘要
1 发光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吉林 长春 130033
2 中国科学院 研究生院, 北京 100039
采用多重量子阱结构制作了高效红色磷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以4,4′-bis(N-carbazolyl)-1,10-biphenyl(CBP)掺杂bis(1-phenyl-isoquinoline)(Acetylacetonato) iridium(Ⅲ) (Ir(piq)2(acac))为发光层, 4,4′-bis(N-carbazolyl)-1,10-biphenyl(Bphen)为电荷控制层, 形成了Ⅱ型双量子阱结构, 器件的最大亮度为15 000 cd/m2, 最大电流效率为7.4 cd/A, 相对于参考器件提高了21%。研究结果表明: 以Bphen为电荷控制层形成的Ⅱ型多重量子阱结构能有效地将载流子和激子限制在势阱中, 并且使空穴和电子的注入更加平衡, 从而提高了载流子复合的几率和器件的效率。
量子阱 磷光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quantum well phosphorescent Ir(piq)2(acac) Ir(piq)2(acac)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发光学报
2012, 33(8): 803
作者单位
摘要
1 燕山大学 理学院, 河北 秦皇岛 066004
2 中国科学院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吉林 长春 130033
采用复合母体技术制备了一种高效率高显色指数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驱动电压在8 V到12 V变化时,器件的CIE-1931色坐标由(0.343 2, 0.339 7)变化到(0.324 3, 0.321 8),相关色温由5 035 K变化到5 915 K,其显色指数均保持在90以上。器件在14 V时达到最大亮度,为27 853 cd/m2,在7.5 V时达到最大效率为9.58 cd/A。实验中通过调节绿色和红色发光层的厚度来调节器件的发光光谱,通过敏化绿色和红色发光成分以实现电致发光效率的提高,器件的最大效率比没有采用敏化机制的参比器件提高了73.6%。
复合母体 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 显色指数 co-host WOLED CRI 
发光学报
2012, 33(3): 299
庄陶钧 1,2,*苏子生 1刘亚东 1,2初蓓 1[ ... ]范翊 1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 激发态物理重点实验室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吉林 长春130033
2 中国科学院 研究生院, 北京100039
在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CuPc/C60和TiOPc/C60的阳极ITO表面分别制备了一层Ag纳米颗粒,并采用MoO3作为阳极缓冲层,器件的性能均得到有效改善。Ag纳米颗粒的引入所形成的表面等离子激元共振可显著提高有机光活性层的吸收效率和光生激子的分解效率;而MoO3有效抑制了光生激子在有机/金属界面处发生的猝灭,提高了器件的短路电流,并保持其它性能不变,最终提高器件的光电转化效率。
有机太阳能电池 Ag纳米颗粒 表面等离子激元 organic solar cell Ag nanoparticle surface plasmon MoO3 MoO3 
发光学报
2011, 32(12): 1266
作者单位
摘要
1 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 陕西 西安710065
2 中国科学院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吉林 长春130033
将双(2-(2′-苯并[b]噻吩基)-5-三氟甲基吡啶)乙酰丙酮合铱配合物[(btfmp)2Ir(acac)]及电子传输材料PBD掺杂到基质材料PVK中, 利用旋涂的方法制备聚合物磷光器件。铱配合物的掺杂质量分数分别为8%、10%、15%及18%, 当掺杂质量分数为15%时获得了最大外量子效率4.5%, 而同样结构的经典的红光材料(btp)2Ir(acac)的掺杂质量分数为4%时最大外量子效率为3.3%。可以看出, 含三氟甲基的新铱配合物制备的聚合物器件具有明显的减少浓度猝灭效果, 这可能由于三氟甲基基团改变了分子堆积状态, 减少了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该聚合物器件最大发射峰位648 nm, 色坐标为(0.71,0.29), 没有PVK的蓝光发射峰。
聚合物磷光器件 红色电致磷光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PLEDs red electrophosphorescence OLEDs 
发光学报
2011, 32(11): 1181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 激发态物理重点实验室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吉林 长春130033
2 中国科学院 研究生院, 北京100039
采用F16CuPc作为有机太阳能电池的阳极缓冲层可使器件的性能得到显著提高。F16CuPc的引入, 一方面可以实现CuPc分子的定向生长, 从而改善CuPc薄膜的结晶度, 提高其空穴迁移率;另一方面在F16CuPc/CuPc界面处可形成偶极层, 改善空穴的输出效率。以上两个作用有效提高了器件的载流子收集效率, 降低了器件的串联电阻和光生载流子复合几率, 从而提高了器件的短路电流和填充因子。同时, F16CuPc的引入使器件的内建电场增大, 提高了器件的开路电压。
阳极缓冲层 结晶度 anode buffer layer CuPc CuPc F16CuPc F16CuPc crystallinity 
发光学报
2011, 32(11): 1176
作者单位
摘要
1 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2
2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激发态物理重点实验室, 吉林 长春 130033
文章用一系列含氮杂菲类中性配体的铕配合物Eu(DBM)3pyzphen、Eu(DBM)3dpmq、Eu(DBM)3dppz和Eu(DBM)3dptp制作了有机EL器件,研究了它们的电学特性。采用的器件结构为ITO/TPD/CBP:Eu(DBM)3L/BCP/Alq3/LiF/Al(L=pyzphen、dpmq、dppz和dptp),其中基于Eu(DBM)3pyzphen的器件获得了992cd/m2的最大亮度和2.9cd/A的最大效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第二配体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电致发光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 铕配合物 配体 electroluminescence OLED europium complexe ligand 
现代显示
2010, 21(12): 20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 激发态物理重点实验室 长春光学机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吉林 长春130033
2 中国科学院 研究生院, 北京100049
研究了有机光伏器件的激子阻挡层(EBL)的工作机制,对于像bathocuproine (BCP)和bathophenanthroline (Bphen)这样的电子阻挡层,主要利用的是他们的强的电子传输能力。而像copper phthalocyanine (CuPc) 作为电子阻挡层则可利用它大的空穴传输能力和较低的HOMO能级。 我们还发现当CuPc厚度为10~30 nm 时,CuPc表现出比BCP 和Bphen高的EB特性。文中还较为详细地叙述了CuPc作为电子阻挡层的运行机制。
有机光伏 激子阻挡层 能量转换效率 organic photovoltaic electron blocking layers 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 
发光学报
2010, 31(1): 141
作者单位
摘要
1 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2
2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激发态物理重点实验室, 吉林 长春 130033
为了提高红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亮度和效率,引入Alq3∶Mg/WO3作连接层制备了红色迭层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通过调节WO3的厚度得到了最佳器件,其效率和亮度达到了普通器件的三倍和四倍。利用铕配合物[Eu(DBM)3 bath]和小分子染料器件(DCJTI)单元进行组合制备迭层器件,结构为ITO/TPD/DCJTI∶CBP/BCP/Alq3/Alq3∶Mg/WO3/TPD/Eu(DBM)3bath∶TPD /Eu(DBM)3bath/LiF/Al,器件的最大亮度达8609 cd/m2,最大效率达10.2 cd/A。
光学器件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迭层结构 连接层 红光 
光学学报
2008, 28(10): 2002
作者单位
摘要
1 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杭州 310027
2 日本东京大学理学部物理系,日本东京
3 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研究所,长春 130021
研制了一种以铕钆络合物(Eu0.1Gd0.9)(TTA)3(TPPO)2为发光材料的新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观察到了三重态的磷光发光现象,分析表明此电致磷光发光是Gd3+对络合物配体电子自旋轨道强烈扰动引起的三重态发光。同时用积分球方法测定了该器件在不同温度下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效率,结果表明此磷光发光有效地提高了器件的电致发光效率。
电致发光 磷光 三重态 稀土络合物 
光学学报
2001, 21(5): 600
作者单位
摘要
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研究所, 长春 130021
合成了三价铕的高分子配合物, 主链高分子采用丙烯酸和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共聚物, 引入邻菲咯啉(phen)和二苯甲酰基甲烷(DBM)作为第二配体。 研制了结构为ITO/PVK/Eu3+-polymer/Al的器件, 起亮电压为8.5 V, 在16 V下看到了明显的红色发光。 研究了它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性质,发现电致发光和光致发光的光谱有明显不同的特征,对其可能的机理作了探讨。
有机电致发光 光致发光 高分子配合物 
光学学报
1999, 19(12): 1705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