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
摘要
1 天津科技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市制浆造纸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457
2 浙江景兴纸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 平湖 314214
以天然纤维为载体,利用溶剂交换法将木质素纳米颗粒(LNPs)负载到纤维表面制备碳纤维电极材料,研究碳纤维材料的形貌、比表面积、热稳定性、结晶性能、表面电荷和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在LNPs与纤维的初始质量比为110时,电极材料比电容最大,为7.88 F/g,远高于未负载LNPs的电极材料比电容值(0.60 F/g);在经过10 000次的循环测试(10 A/g)后,电容保持率高达93%。研究表明LNPs可有效提高复合碳纤维电极材料的比表面积和碳含量,为木质素在能源领域中的高附加值利用提供了新途径。
天然纤维 木质素纳米颗粒 比表面积 生物质碳纤维 电极材料 电化学性能 natural cellulose fiber lignin nanoparticles specific surface area biomass based carbon fiber electrode material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硅酸盐学报
2022, 50(8): 2145
作者单位
摘要
1 复旦大学图书馆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 上海 200433
2 复旦大学图书馆特藏与数字化部, 上海 200433
3 复旦大学化学系, 上海 200433
延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中心和战略总后方, 是革命的红色摇篮。 延安时期出版了大量具有历史、 文化以及教育意义的红色文献, 这些红色文献记载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也反映了延安时期不断发展的科技生产水平与独特的制浆造纸工艺, 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然而, 延安时期出版的红色文献虽距今不到百年时间, 但其保存现状不容乐观, 普遍存在纸张老化、 焦脆易碎等问题, 大量文献急需科学检测与修复保护, 以延长其保存寿命。 目前, 针对延安时期红色文献的检测研究仍存在较大空白。 考虑到红色文献的珍贵性与特殊性, 应当尽可能选择无损检测方法对其分析检测。 基于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ATR-FTIR), 以木素1 510 cm-1处特征峰与纤维素1 030 cm-1处特征峰的强度作为定量依据, 建立了造纸原料与红色文献纸张中木素相对含量的无损检测方法。 通过检测不同碱强度与碱浓度处理后的构皮、 苦竹与杨木的木素含量, 考察了制浆过程中碱处理条件对造纸原料脱木素程度的影响, 同时体现了红外光谱法测定木素相对含量的普适性。 以复旦大学图书馆藏的76册延安时期红色文献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红色文献的纸张木素含量与纸张pH值以及纸张氧化度的相互关系。 结果表明, 木素相对含量高于25%的红色文献, 其纸张pH集中在3~4之间且纸张氧化度较高, 文献整体保存状况堪忧; 而木素相对含量低于25%的红色文献, 其纸张氧化度与酸度较低, 文献整体保存情况较好。 以上结果验证了红外光谱无损检测法用于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木素含量分析的可行性, 并结合纸张氧化度与酸度数据提出了纸张木素含量的合适范围, 为制浆造纸中植物原料的脱木素过程提供参考。 拓展了红外光谱法在红色文献无损检测中的应用范围, 以期为延安时期红色文献的修复与保护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延安时期 红色文献 无损检测 红外光谱 木素含量 Yan'an period Red literature Non-destructive testing Infrared spectroscopy Lignin content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2, 42(10): 3097
作者单位
摘要
南京林业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37
木质素降解是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的一个重要方式, 木质素本身是通过醚键或碳碳键连接的三维网状大分子结构, 其官能团众多冗杂。 当使用不同方法降解木质素时, 检测降解木质素中酚羟基的含量可以直观地展现此方法对其降解的效率, 并且能够反映木质素中的特定结构以及可水解、 氧化与还原的活性等。 提出并优化一种可以高效快速确定降解木质素中酚羟基浓度的测量方法, 对解析解聚后木质素小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很关键。 根据对测试所用仪器的分类, 综述了近年来利用滴定、 紫外可见光度(差示紫外分光光度和Folin-Ciocalteu试剂等)、 高效液相色谱、 核磁共振(磷谱、 碳谱、 氢谱和氟谱等)、 气相色谱-质谱以及气相色谱(氨解法测量1-乙酰吡咯烷、 高碘酸盐氧化法测量甲醇)等木质素降解后酚羟基的检测方法与其实验或操作条件, 并对每个定量分析方法的适用条件、 样品要求和关键因素等进行解析, 在基于高效、 便捷、 经济检测酚羟基的方法的前提下, 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木质素降解 酚羟基 定量检测 紫外可见光度 核磁共振 Lignin degradation Phenolic hydroxyl group Quantitative detection Ultraviolet-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2, 42(9): 2666
吴珽 1,2,3梁龙 1,3朱华 3邓拥军 1,3房桂干 1,3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 生物质化学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产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生物质能源与材料重点实验室, 江苏 南京 210042
2 金东纸业(江苏)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 镇江 212132
3 江苏省林业资源高效加工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江苏 南京 210037
为提高制浆树种的利用效率, 缓解国内制浆造纸原料短缺的现状, 降低行业污染与总体成本, 尝试将近红外光谱技术用于海南省制浆树种的成分含量分析, 以期根据实时所得成分含量相应调整工艺参数。 用结构简单、 易改装的全息光栅分光近红外光谱仪采集了海南省常见的适龄制浆树种(尾细桉、 尾巨桉、 尾叶桉、 马占相思和粗果相思)共205个样本的近红外光谱, 按传统实验室方法分析其主要成分——综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含量。 选择合适的预处理方法与偏最小二乘法结合, 建立了两种分析模型, 并通过遗传算法剔除不相关的变量, 筛选出特征波段, 明确综纤维素和木质素的特征吸收, 优化了模型。 其中综纤维素分析模型建立时采用Savitzky-Golay 13点3倍平滑、 矢量归一化和一阶导数预处理原始光谱, 1 150.3~2 362.0 nm波段参与建模。 筛选出的波段包含了1 188~1 196 nm之间CH3中C—H伸缩振动的二级倍频吸收, 1 742~1 633 nm区间内O—H伸缩振动的一级倍频, 2 112 nm附近O—H变形振动、 O—H伸缩振动的合频等纤维素的特征吸收; 也包含了1 470~1 495 nm之间O—H伸缩振动的一级倍频, 1 906和1 911 nm附近CO伸缩振动的二级倍频等聚戊糖的特征吸收。 模型RMSEP值为0.55%, 绝对偏差范围为-0.91%~0.87%。 木质素分析模型建立时采用Savitzky-Golay 13点3倍平滑、 多元信号校正和二阶导数预处理原始光谱, 1 137.6~1 872.5和2 131.0~2 424.1 nm波段参与建模。 筛选出的波段包含了1 143 nm附近苯环C—H伸缩振动的二级倍频吸收和CH3的C—H伸缩振动的二级倍频吸收, 1 670~1 684 nm处苯环C—H伸缩振动的一级倍频, 2 205 nm附近C—H、 CO伸缩振动的合频等木质素的特征吸收。 模型RMSEP值为0.45%, 绝对偏差范围为-0.76%~0.79%。 两个模型的RPD值分别为4.71和3.47, 均能满足制浆树种主要成分在线快速分析测定的工业需求。 同时, 本研究为制浆树种近红外表征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对近红外技术助力制浆造纸工业由自动化向智能化转变具有较为显著的意义。
近红外 遗传算法 特征波段 综纤维素 木质素 Near-infrared Genetic algorithm Characteristic wavelengths Holocellulose Lignin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1, 41(5): 1404
作者单位
摘要
国际竹藤中心, 竹藤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2
酸性亚氯酸钠法脱木素是目前实验室最常用的脱木素方法, 可最大程度地保留综纤维素, 但关于木质素在逐步脱除过程中其动力学及选择性的研究却很少。 拉曼光谱能快速、 定性和半定量地测定亚氯酸钠法脱木素过程中残余木质素及木质素单体含量在不同细胞及形态学区域的动态变化。 以阔叶材桉木、 针叶材杉木、 禾本科毛竹为例, 通过提取亚氯酸钠法脱木素过程中不同细胞木质素(1 598 cm-1)及单体愈疮木基(G, 1 270 cm-1)、 紫丁香基(S, 1 331 cm-1)的平均拉曼光谱, 发现三种木材在各区域中木质素脱除动力学总体规律一致, 即在反应初期木质素大量快速移除, 随着反应的进行木质素脱除效率下降。 其中, 在反应前0.5 h, 1 598 cm-1处平均拉曼强度降低量超过82%, 而在脱木素后期(1.0~1.5 h), 木质素平均拉曼强度减少仅5%~15%。 特别的, 竹材脱木素所需时间要明显少于木材。 相同条件下, 竹材纤维细胞在前10 min内1 598 cm-1处拉曼强度减少就达88.65%。 同时, 木质素的脱除具有高度的选择性。 在反应初期, 射线细胞中G和S型木质素的移除率均高于导管和纤维细胞, 而在导管、 纤维细胞中, S型木质素的脱除比G型木质素更明显。 在逐步脱除木质素过程中, 导管、 射线、 纤维细胞间木质素相对强度关系总体不变, 即导管、 射线相对木质素浓度始终高于纤维细胞。 总体而言, 在组织水平, 导管中木质素最难于脱除, 射线细胞次之, 纤维细胞中的木质素较容易脱除。 在纤维细胞中, 细胞角隅木质素脱除速率最高, 其次是复合胞间层, 次生壁最低。 就木质素单体而言, S型木质素比G型木质素更容易脱除。 研究表明拉曼光谱能简单、 快速地检测不同树种中各类组织、 细胞以及木质素结构单元在生物质化学预处理中残余木质素含量的动态变化, 同时进一步加深对生物质亚氯酸钠法脱木素选择性及动力学的理解。
木质素脱除 拉曼光谱 细胞壁 木质素单体 Delignification Raman spectroscopy Cell wall Lignin monomers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0, 40(9): 2951
作者单位
摘要
1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农学院, 吉林 吉林 132101
2 Institute of Agricalture, 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Knoxville, TN 37996, USA
粘土矿物在催化木质素形成腐殖质方面具有重要贡献。 为有效阐明微生物-木质素-粘土矿物三者间的关系, 探明矿物-菌体残留物的结构特征, 采用液体摇瓶培养法, 以木质素为碳源, 通过添加高岭石和蒙脱石, 在接种复合菌剂后启动110 d液体培养, 期间动态收集矿物-菌体残留物, 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及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对其结构特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高岭石颗粒边缘多由管状体卷曲而成, 在参与微生物利用木质素形成矿物-菌体残留物后, 连片状细小颗粒结构进一步团聚, 结合更加紧凑, 短管状结构增多, 但整体仍保持多水高岭石的结构特征; 在初始富营养条件下, 高岭石能够促进微生物繁衍, 使大量菌体聚集于高岭石表面, 掩蔽了Si—O和Si—O—Al键, 且矿物-菌体残留物中脂族碳结构比例增加; 菌体中多糖物质通过含氧官能团与高岭石表面的水化层在多个部位形成氢键, 氢键的形成对于高岭石稳定木质素及其降解产物具有重要作用, 芳香碳结构比例和多糖类物质含量随培养时间逐渐增加, 而后复合菌株对掩蔽在矿物表面的菌体进行二次利用, 使高岭石Si—O—Al键重现; 蒙脱石多由浑圆的颗粒结构组成, 接种微生物可使其表面产生溶蚀, 团粒结构遭到破碎; 与10 d相比, 历经30 d培养所得矿物-菌体残留物中的多糖类物质增多, 使原本归属蒙脱石Si—O—Si及Si—O结构的1 034~1 038 cm-1处吸收峰强度增加, 而后因多糖类物质与蒙脱石表面羟基发生缔合, 又使该处吸收峰强度减弱, 同时发生了氢键键合, 该作用是蒙脱石-微生物-木质素间相互作用、 形成矿物-菌体残留物的主要机制; 高岭石在稳定有机碳方面的能力要高于蒙脱石, 更易促进HS前体物质的形成。
傅里叶红外光谱 扫描电子显微镜 粘土矿物 木质素 矿物-菌体残留物 FT-IR SEM Clay mineral Lignin Mineral-microbial residues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8, 38(9): 2903
王帅 1徐俊平 1王楠 1雷琬莹 1[ ... ]窦森 2,3
作者单位
摘要
1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农学院, 吉林 吉林 132101
2 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吉林 长春 130118
3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江苏 南京 210008
铁铝锰氧化物催化木质素形成腐殖质具有重要作用。 为阐明微生物-木质素-铁铝锰氧化物三者间的关系, 揭示矿物-菌体残留物的结构特征, 采用液体摇瓶培养法, 以木质素为碳源, 通过添加针铁矿、 三羟铝石及δ-MnO2粉末, 在接种复合菌剂后启动110 d液体培养, 期间动态收集矿物-菌体残留物, 利用FTIR及SEM技术对其特性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针铁矿呈松针状结构, 参与微生物利用木质素形成矿物-菌体残留物后表面附着了条状的暗色物质, 表观结构不规则, 但晶体结构并未改变。 菌体中多糖类物质与针铁矿游离羟基的阴离子发生交换作用, 芳香碳结构比例增加, 菌体在针铁矿表面堆积掩蔽了Fe—OH键以及(001)面的γ-OH键, Fe—OH发生质子化使Fe—O键振动频率增强; 三羟铝石表面结构疏松、 呈绒球状物质, 参与形成矿物-菌体残留物后, 缩聚作用明显、 疏松程度降低、 表面微孔结构减少。 氢键作用使矿物-菌体残留物的铝羟基振动频率下降, 即与AlOH相结合的O—H键极性减弱; 木质素引入使芳香碳结构比例增加, 随着培养进行, 其含量先下降, 而后再历经缩合; δ-MnO2表面颗粒粗糙, 以絮状或颗粒状团聚, 参与形成矿物-菌体残留物后, 颗粒团聚趋势明显、 堆积更加紧密、 表面结构更加光滑。 60 d培养期间, δ-MnO2结晶度受到菌体堆积以及氢键作用使O—H键的极性减弱, 而后层间水分子—OH含量增加对其产生了叠加效应, 使3 404~3 435 cm-1处吸收峰强度增加。 菌体中多糖类物质的羟基通过氢键、 化学力与δ-MnO2表面发生缔合, 所形成的矿物-菌体残留物芳香碳结构比例增加, 但Mn—O基团受到掩蔽; δ-MnO2的参与能够使矿物-菌体残留物产生更大数量的芳香碳结构, 为腐殖质形成提供更多的稳定性碳, 其次是针铁矿, 而三羟铝石则在培养30~60 d更有利于木质素的微生物降解。
傅里叶红外光谱 扫描电子显微镜 铁铝锰氧化物 木质素 矿物-菌体残留物 FT-IR SEM Fe Al Mn oxide Lignin Mineral-microbial residues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8, 38(7): 2086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 北京 100091
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新技术研究所, 北京 100091
通过木质素基因工程能够有效降低杨木细胞壁木质素含量, 从而改善人工林杨树作为木质纤维材料的利用现状。 选取C3H基因活性抑制表达的转基因杨树和其对照组杨树为实验材料, 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技术快速表征C3H基因表达活性降低后幼龄杨木细胞壁木质素的含量, 并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和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原位表征木质素含量微区分布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转基因杨树与对照组杨树红外谱图的形状和特征峰数目、 位置基本一致, 表明C3H基因活性降低并未改变杨木细胞壁主要化学成分及结构, 但I1 508/I1 379, I1 508/I1 425和I1 508/I1 740木质素特征峰高度比值结果表明转基因杨木木质素含量下降了8.2%~9.5%, 峰强度的区别说明C3H基因活性抑制表达能够改变杨木细胞壁上木质素等化学组分含量; CLSM观察发现转基因杨木木质素微区分布含量均为纤维细胞角隅>复合胞间层>次生壁, 与对照组木质素呈现相同的沉积规律, 且转基因杨木细胞壁木质素浓度低于对照组杨木; 组织化学染色的结果同样表明杨木S单体木质素均匀分布于纤维细胞壁上, 而G单体木质素微区沉积规律为纤维细胞角隅>复合胞间层>次生壁, 进一步揭示了C3H基因活性的降低并没有改变转基因杨木G和S木质素单体的沉积规律, 但对其纤维和导管壁上木质素单体含量分布有一定影响。
转基因杨木 木质素 傅里叶红外光谱 激光共聚焦 Transgenic poplar Lignin FTIR CLSM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7, 37(11): 3404
作者单位
摘要
国际竹藤中心, 竹藤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2
整合共聚焦显微荧光和拉曼光谱成像技术系统研究了黄藤藤茎组织中不同类型细胞以及同一细胞不同形态区域的木质素区域化学特点。 共聚焦荧光成像表明黄藤藤茎组织中木质素主要汇聚于初生木质部导管、 次生木质部导管、 维管束间的薄壁组织细胞以及纤维细胞角隅区。 基于荧光光谱差异的光谱成像线性拆分结果显示纤维细胞次生壁由宽、 窄层交替的同心层状结构组成, 且窄层具有更高的木质化程度。 比较黄藤、 毛竹、 芒草、 毛白杨和虎皮松拉曼光谱发现黄藤材细胞壁拉曼光谱与阔叶木毛白杨类似, 证实了黄藤材的化学组成更加趋近于阔叶木毛白杨。 对拉曼光谱中木质素特征峰成像进一步揭示出纤维细胞中木质素不均一的分布规律: 其中细胞角隅胞间层和复合胞间层的拉曼信号强度最高, 表明较高的木质化程度, 其次是次生壁中的窄层, 而次生壁宽层中拉曼特征峰强度最低, 这一分布规律与竹材纤维细胞中木质素分布规律类似。 宽、 窄层中木质素不仅存在浓度上的差异, 而且木质素基本结构单元的比例亦不同。 采取光谱去卷积的方法排除了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发现窄层中愈创木基(G型)木质素与紫丁香基木质素(S型)比例为0.19, 而在宽层中这一比值为0.14, 这一结果亦解释了宽、 窄层荧光光谱间的差异。 该研究结果对探索黄藤细胞壁生物合成及力学响应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木质素 微区分布 共聚焦显微荧光成像 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成像 Lignin Micro-distribution Fluorescence 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 Confocal Raman microscopy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7, 37(10): 3138
作者单位
摘要
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 北京100083
共聚焦拉曼显微光谱技术可有效用于木质纤维生物质细胞壁的区域化学研究。 利用该技术探索稀酸预处理过程中奇岗纤维细胞壁木质素和羟基肉桂酸的区域化学变化规律。 研究发现预处理前木质素在细胞壁各区域的浓度不同, 木质素浓度较高的区域羟基肉桂酸的浓度也较高。 稀酸预处理后1 600 cm-1(木质素)和1 170 cm-1(羟基肉桂酸)的峰值强度降低, 表明二者被部分溶出, 且溶出率为次生壁>复合胞间层>角隅胞间层。 预处理过程中次生壁和复合胞间层的特征峰强度比值(I1 170/I1 600)呈现上升趋势, 表明在这两个形态区域中木质素比羟基肉桂酸更易溶出; 而在角隅胞间层没有明显变化, 表明该形态区域对二者的溶出没有倾向性。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加深入了解稀酸预处理中化学组分在亚细胞水平的变化规律, 同时也进一步拓展了拉曼光谱技术在植物细胞壁研究领域的应用。
奇岗 稀酸预处理 木质素 羟基肉桂酸 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 Miscanthus× giganteus Dilute acid pretreatment Lignin Hydroxycinnamic acid Confocal Raman microspectroscopy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5, 35(9): 2553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