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波 1,2戴鑫 1,2陈飞 1,2,*
作者单位
摘要
1 昆明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2 昆明理工大学太阳能工程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500
针对太阳翼工作特征,设计了一种截断复合平面聚光器,并通过耦合实时日地距离、地星空间关系以及太阳辐射理论,构建了太阳翼接收太阳辐射模型。研究采用编程计算、仿真模拟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式,结果表明复合平面聚光器的聚能特性与理论预测结果趋于一致。电池板表面太阳辐照度平均绝对误差仅为0.04 W/m2,卫星受晒特征时间平均绝对误差为18.2 s。太阳翼理论发电功率峰值相较于常规太阳翼提升了约87%,且接收半角内电池板表面能流密度平均均匀度达到了0.615。研究结果可为太阳翼的结构设计与优化提供参考。
几何光学 太阳能 复合抛物聚光器 辐照度 太阳翼 能流密度 
光学学报
2024, 44(3): 0308001
作者单位
摘要
1 武汉理工大学, 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70
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材料与化学学院太阳燃料实验室, 武汉 430074
光催化反应可将太阳能转化为可储存的化学能源, 被认为是缓解能源危机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 由于光生载流子低的转移和分离效率, 实际的光化学转换效率提升受到了限制。新兴的S型异质结光催化剂由于其在空间上实现了光生载流子的有效转移分离并展现出强的氧化还原能力, 在太阳燃料制备和环境治理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本文综述了S型异质结光催化剂的发展历程和设计原理、光生载流子转移机制以及在能源和环境等领域的应用。最后, 提出了S型异质结光催化剂的发展前景和面临的挑战。
光催化反应 太阳能 异质结 设计原则 电荷转移 photocatalytic reactions solar energy scheme heterojunction design principles charge transfer 
硅酸盐学报
2023, 51(1): 73
作者单位
摘要
合肥工业大学 微电子学院, 合肥 230601
随着物联网技术(IoT)的发展,越来越多的IoT传感器被应用于环境检测、物流管理、生产制造和医疗保健等领域。IoT传感器的使用年限取决于内部电池的使用时间,而内部电池是不可拆卸的,因此一旦电池损坏或者电量耗尽,则需要更换新IoT传感器,这大大提高了成本。能量收集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该难题提供了新方向,该技术将环境中的微弱能量收集起来,通过相关技术转换成电能,为IoT传感器供电,摆脱了其对电池的依赖。文章综述了能量收集系统的关键技术,比较了不同电路结构的优缺点,并且总结了最大功率追踪技术(MPPT),表明MPPT技术从一维MPPT技术发展到三维MPPT技术,现在已有更多的辅助技术来提高MPPT电路的跟踪精度。为了实现更广泛的应用,多输入多输出的转换器已然成为研究重点,文章综述了多能量源输入多输出电压的转换器结构,静态功耗和动态范围等性能指标成为关注的重点。
能量收集 DC-DC转换器 太阳能 热能 energy harvesting DC-DC converter solar energy thermal energy 
微电子学
2022, 52(5): 722
作者单位
摘要
1 兰州交通大学研究院光热储能综合能源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70
2 兰州交通大学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70
线性菲涅耳式集热器聚光精度对光热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聚光集热器偏焦引起的局部热斑使吸热器不均衡膨胀会对集热器的结构造成严重破坏,对集热器聚光误差的分析至关重要。根据线性菲涅耳式集热系统线聚焦跟踪的特点,通过机理分析探讨影响线性菲涅耳式集热器聚光精度的主要因素,采用MATLAB软件对各因素进行仿真分析得出线性菲涅耳镜场南北布置偏差、一次反射镜反射中心动态位移偏差及反射光线光程动态变化是引起集热器聚光偏差的最主要因素。镜场布置的南北偏差引起的聚光偏差关于正午时刻呈正态分布,并随着纬度的变化而变化;一次反射镜反射中心动态位移偏差对聚光精度的影响在早晨和傍晚时较大且早晨与下午非对称,最大误差接近0.08°;反射光线光程变化对聚光误差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全年时间轴上。通过仿真分析结合现场测试,采用线性补偿算法对集热器一次反射镜目标跟踪角度进行补偿,补偿后集热系统的最大聚光误差小于0.06°。
几何光学 线性菲涅耳 聚光误差 补偿算法 追日控制 太阳能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22, 59(7): 0708001
作者单位
摘要
1 内蒙古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2 内蒙古工业大学太阳能应用技术工程中心,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3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 北京 100081
为降低复合多曲面聚光器的建造成本并提高其对太阳能的利用效率,选用内嵌吸收体的单层玻璃管作为复合多曲面聚光器的光热转化部件,重点研究了单层玻璃管中不同形状吸收体对复合多曲面聚光器光热性能的影响机理。首先,在光学仿真软件TracePro中建立了光学模型,并基于蒙特卡罗算法模拟分析了吸收体形状对聚光器光学性能的影响机理。然后,分析了吸收体形状对聚光器出口温度、瞬时集热量和光热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入射偏角下,“*”形吸收体接收到的光线数多于矩形网状吸收体。当入射偏角为0°~20°时,内嵌“*”形吸收体的聚光器的平均光线接收率和平均聚光效率分别比内嵌矩形网状吸收体的聚光器增加了7.37%和6.66%。在晴好天气条件下,内嵌“*”形吸收体的聚光器的平均出口温度、平均进出口温差、平均瞬时集热量和平均光热转化效率分别为48.5 ℃、23.2 ℃、467.5 W和54.85%,分别比内嵌矩形网状吸收体的情况提高了43.07%、31.82%、29.83%和24.52%。
几何光学 太阳能 吸收体 复合多曲面 聚光 性能 
光学学报
2022, 42(5): 0508001
陈飞 1,2,*桂青华 1,2
作者单位
摘要
1 昆明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2 昆明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太阳能工程研究所, 云南 昆明 650500
基于非成像光学边缘光线原理与几何光学反射定律,针对圆形吸收体构建了无间隙损失复合抛物聚光器(CPC)面形结构的数学模型,并通过程序计算获得了等长反射面的数值解。采用可见激光实验装置对无间隙损失CPC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数值计算的光线路径与激光实验光线路径吻合。此外,单对等长反射面的无间隙损失CPC具有最大的单个等长反射面长度,且恰好为吸收体的半径。当等长反射面对数从单对增加到6对时,单个等长反射面长度从23.50 mm降低至7.65 mm。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等长反射面的对数不宜过多。
几何光学 太阳能 复合抛物聚光器 无间隙损失 数学模型 接收半角 
光学学报
2022, 42(2): 0208001
王锐东 1,2,3马军 1,2王成龙 1,2,*俞天智 3
作者单位
摘要
1 兰州交通大学 聚光太阳热能产业关键技术与装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甘肃 兰州 730070
2 兰州交通大学 国家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70
3 兰州交通大学 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70
相比槽式聚光集热系统,线性菲涅尔式聚光集热系统光学效率较低,但具有成本优势。为了提高其光学性能和热性能,减少热损失,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广泛研究。在总结线性菲涅尔式聚光集热系统主反射镜、二次反射接收器和镜场的优化设计,以及系统热性能等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由阴影与遮挡、末端损失、跟踪误差、积尘、主反射镜镜场几何结构引起的光学损失及改进措施最新研究进展,对主流的几种二次反射接收器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复合抛物面二次反射接收器(Composite Parabolic Concentrator, CPC)最实用。同时对吸热管和工作介质之间的强化传热、采用CPC的线性菲涅尔式聚光器热损失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指出了线性菲涅尔式聚光集热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改进措施。
太阳能 线性菲涅尔式聚光器 二次反射接收器 光学性能 热性能 solar energy linear Fresnel reflector secondary reflection receiver optical performance thermal performance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1, 50(11): 20210452
陈飞 1,2,*陈俊 1,2
作者单位
摘要
1 昆明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2 昆明理工大学太阳能工程研究所, 云南 昆明 650500
针对非凹表面吸收体,基于边缘光线原理、微分几何曲线理论及几何光学反射定律,构建了非成像太阳能复合抛物聚光器(CPC)面形结构一般性数学模型,并获得模型求解的几何边界条件。针对常见的圆形、上平板形吸收体,验证了所构建的一般性数学模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该一般性原理方程在获取CPC面形结构参数方程过程中具有直观性和便捷性。基于此方法还获得了新型结构半圆形吸收体CPC结构方程,并采用激光实验验证了所获得的半圆形吸收体CPC面形方程的正确性。
几何光学 太阳能 复合抛物聚光器 微分几何 数学模型 解析解 
光学学报
2021, 41(24): 2408001
作者单位
摘要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广东 深圳 518071
多尺度材料的装配和集成对新一代太阳能电池器件的运行至关重要, 需要基础科学的设计和阐述。关键是要了解和利用定制材料的内在特性, 以及材料组件之间的相互作用, 从而实现所需要的功能。主要介绍了通过溶液过程连接和组装各种纳米结构方面的最新成果。这些材料已经被用作高效太阳能转换装置的高效光吸收层、载流子传输层、界面层和表面反应促进剂, 特别是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和光电化学电池中。并讨论了这些结果对新型太阳能装置的未来发展的影响。
多尺度材料 溶液过程 高效 太阳能转换 multiple length scale materials solution process high-performance efficient solar energy conversion 
光学与光电技术
2021, 19(5): 1
作者单位
摘要
长春理工大学光电工程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12
为实现太阳能量利用最大化,提出一种基于导光板型聚光器的自然光光纤采光系统。通过分光模块,将不可见光波段的能量转换成电能,进而驱动补偿系统中的LED阵列,实现各种天气条件下的照明能量稳定输出。利用仿真软件对光线进行追迹,结果表明,在室内面积为100 m 2,照明12 h的情况下,太阳能可以供应约60%的总光通量。为进一步验证所设计系统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搭建了用于光纤采光系统的导光板型聚光系统,并对其进行聚光实验测试。当光线收集模块数量从10增加到100时,聚光器的聚光效率从83。6%降低至65。1%。在室外对光纤采光系统进行双轴跟踪测试,光纤输出的照度和太阳输入的辐照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说明光纤采光系统具有良好的聚光性能。
光学设计 太阳能 非成像光学 照明系统 聚光器 导光板 
光学学报
2020, 40(14): 1422001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