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Video Guide  
Author Affiliations
Abstract
Filler-reinforced polymer composites demonstrate pervasive applications due to their strengthened performances, multi-degree tunability, and ease of manufacturing. In thermal management field, polymer composites reinforced with thermally conductive fillers are widely adopted as thermal interface materials (TIMs). However, the three dimensional (3D)-stacked heterogenous integration of electronic devices has posed the problem that high-density heat sources are spatially distributed in the package. This situation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IMs, where efficient heat dissipation channels must be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distribution of discrete heat sources. To address this challenge, a 3D printing-assisted streamline orientation (3D-PSO) method was proposed to fabricate composite thermal materials with 3D programmable microstructures and orientations of fillers, which combines the shape-design capability of 3D printing and oriented control ability of fluid. The mechanism of fluid-based filler orientation control along streamlines was revealed by mechanical analysis of fillers in matrix. Thanks to the designed heat dissipation channels, composites showed better therm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in comparison to random composites. Specifically,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3D mesh-shape polydimethylsiloxane/liquid metal (PDMS/LM) composite was 5.8 times that of random PDMS/LM composite under filler loading of 34.8 vol%.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enhancement efficiency of 3D mesh-shape PDMS/carbon fibers composite reached 101.05% under filler loading of 5.2 vol%. In the heat dissipation application of 3D-stacked chips, the highest chip temperature with 3D-PSO composite was 42.14 ℃ lower than that with random composites. This is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locally aggregated and oriented fillers' microstructure in fluid channels,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rmal percolation phenomena. The 3D-PSO method exhibits excellent programmable design capabilities to adopt versatile distributions of heat sources, paving a new way to solve the complicated heat dissipation issue in 3D-stacked chips integration application.
thermal materials 3D heat dissipation channels 3D-stacked chips heat dissipation 3D printing orientation contro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treme Manufacturing
2025, 7(2): 025504
AI高清视频导读  
作者单位
摘要
1 南方科技大学深港微电子学院,广东 深圳 518000
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 100191
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性能芯片的散热问题成为制约其稳定性与效率的关键瓶颈。热电制冷技术基于Peltier效应,通过精准温度控制和高效热量传递,已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从热电制冷的原理出发,系统综述了近室温热电材料的性能提升策略与芯片热管理中的集成应用。重点探讨了多级结构设计、柔性薄膜器件以及与其他冷却技术的集成优化,同时分析了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改进方向。展望未来,热电制冷将在新型材料研发、集成优化及多功能应用中发挥更大作用,为高性能电子设备提供高效可靠的热管理解决方案。
热电技术 芯片 半导体材料 薄膜器件 热管理 thermoelectrics chips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thin-film devices thermal management 
硅酸盐学报
2025, 53(4): 849
AI超清视频导读  
李强 1,2,*钟锐峰 1,2李朝晖 1,2,4潘竞顺 1,2,3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广东省光电信息处理芯片与系统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275
2 中山大学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275
3 华南师范大学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4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广东 珠海 519000
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基于硫系玻璃材料(ChG)-Ge26Sb10S64的片上集成光子芯片,可满足光学信息处理、光学传感和系统集成等方面的应用需求。因硫系玻璃具备较大的光弹系数、较低的传输损耗、超大带宽的透光窗口和易于片上混合集成等独特优势,硫系光子集成器件在高效光传感应用中表现出多功能集成、优异传感性能等显著优势。结合硫系材料的特点,开发了多种基于ChG的混合集成芯片,并围绕超声信号探测、光声成像和声光调制等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论述了硫系光子集成器件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的研究路径进行了展望。
硫系材料 光子芯片 超声传感 光声成像 声光调制器 片上光传感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24, 61(19): 1913003
AI超清视频导读  
作者单位
摘要
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先进光子学中心,江苏 南京 210096
微波光子技术是一种将微波与光波融合的交叉前沿技术,微波光子系统相比于传统电子系统具有带宽大、质量轻、损耗低、功耗低、抗电磁干扰等优势,在雷达电子战、传感、测量以及通信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基于光纤分立器件的微波光子系统已发展成熟并在相关领域得到应用验证,但是还存在体积大、功耗高、质量重的不足,亟需向微波光子集成芯片发展。本文对微波光子收发芯片、微波光子信号产生芯片、微波光子滤波芯片、微波光子波束形成芯片、微波光子频率测量芯片、可编程微波光子芯片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对微波光子集成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集成光学 微波光子 光电集成 微波光子集成芯片 光电子 
光学学报
2024, 44(15): 1513029
AI高清视频导读  
作者单位
摘要
1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广东省工业智能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佛山528000
2 深圳市海目星激光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000
3 季华实验室,广东佛山528200
为提高面板级Micro-LED显示面板的制造质量,需要对不良Micro-LED芯片进行原位去除与修复,利用COMSOL建立激光双温烧蚀模型,开展了Micro-LED不良芯片激光去除机理和工艺参数的优化。通过单脉冲激光对Micro-LED芯片烧蚀所形成表面光斑的直径平方来推算Micro-LED的烧蚀阈值,拟合出激光参数与烧蚀深度的关系,并对双温烧蚀模型的准确性进行验证;分析了激光光斑重叠率、能量密度和不同扫描路径下对应芯片的烧蚀特征及去除机理,结合双温烧蚀模型完成了激光扫描路径及对应工艺参数的优化。结果表明,飞秒激光烧蚀模型对Micro-LED芯片激光烧蚀加工的最大分析误差为9.28%,优化的激光去除模式实现了1秒/颗的快速精准剥离和焊盘表面的高质量整平修复,对大幅面Micro-LED显示面板规模化生产中不良芯片的快速修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飞秒激光 原位去除 微发光二极管显示器 不良芯片 femtosecond laser in-situ removal Micro-LED bad chips 
光学 精密工程
2024, 32(9): 1360
AI高清视频导读  
作者单位
摘要
1 太原理工大学 材料与科学与工程学院, 太原 030024
2 太原理工大学 轻纺工程学院, 太原 030006
3 太原理工大学 航空航天学院, 太原 030006
本研究以Ir配合物FIrPic作为Eu离子的配体,合成了一种新的Eu-Ir双金属配合物Eu(FIrPic)2(Phen)UA,并通过自由基聚合成功制备了红色发光荧光共聚物PM-Eu-Ir,适用于商用近紫外芯片型LED。在不影响 Eu3+ 离子的荧光发射特性的前提下,加入 Ir-配合物可以有效地敏化 Eu3+ 离子,增强其对 400 nm紫外光的吸收。在 365 nm 紫外光激发下,共聚物 PM-Eu-Ir 在 612 nm 处显示出最强的发射峰,其 CIE 坐标为(0.461,0.254),这与 365 nm 近紫外芯片非常吻合。红色共聚荧光粉 PM-Eu-Ir 的微观形貌为典型的多层空间网络结构,除了表现出明显的红光发射和 634.54 μs 的荧光寿命外,还在 25~250 °C 的宽温范围内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使用共聚物 PM-Eu-Ir 制作的 LED 发出的红光亮度为 149800 cd/m2。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共聚荧光粉可作为红光元件用于制造近紫外芯片白光 LED。
稀土发光离子 双金属配合物 共聚型高分子荧光粉 近紫外LED rare-earth luminescent ions bimetallic complexes copolymer phosphors NUV LED chips 
中国光学
2024, 17(2): 468
AI超清视频导读  
作者单位
摘要
1 广东先导院科技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535
2 度亘核芯光电技术(苏州)有限公司,江苏 苏州 215124
976 nm高功率半导体激光芯片是光纤激光器的核心部件,具有极为重要的产业价值。报道了课题组在高效率高功率半导体激光芯片的设计、制作与测试方面的研究成果。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器件的功率转换效率,同时满足苛刻的寿命要求,在设计上采用双非对称大光腔波导结构,同时对量子阱结构、波导结构、掺杂以及器件结构进行了优化;在外延生长方面,系统地优化了生长工艺参数,确保了外延材料具有极高的内量子效率及低内损耗。大量测试表明:所制作的器件(腔长为5 mm、发光条宽为200 μm的芯片)在室温、连续波(CW)测试条件下,阈值电流约为1 A,斜率效率为1.14 W/A;当电流为9 A时,最高功率转换效率高达72.4%;当电流为30 A时,输出功率达到29.4 W,功率转换效率为61.3%;对应于95%光场能量的水平远场发散角低至8.7°。上述参数性能已经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激光器 半导体激光芯片 高功率转换效率 高功率 低水平远场发散角 976 nm 
中国激光
2024, 51(7): 0701017
AI超清视频导读  
作者单位
摘要
1 之江实验室,浙江 杭州 311121
2 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超快激光直写技术可以高精度加工任意三维波导结构,从而实现新型拓扑模型以及集成化的拓扑光子器件。通过经典的拓扑结构(如一维二元复式晶格、非对角Aubry-André-Harper晶格、蜂窝晶格),阐述拓扑光学的基本原理和现象(如Thouless泵浦,手性边缘态、局域态与拓扑不变量之间的关系),介绍最新的拓扑光子学进展与应用(如高阶拓扑绝缘体、Floquet拓扑绝缘体、非厄米拓扑、非线性拓扑,以及量子拓扑保护),重点综述在超快激光直写平台下实现的拓扑现象与应用。
激光光学 光子拓扑绝缘体 超快激光直写 Floquet光子拓扑绝缘体 非厄米拓扑 非线性拓扑 光子芯片 
中国激光
2024, 51(4): 0402401
AI超清视频导读  
作者单位
摘要
1 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吉林 长春 130012
2 武汉工程大学光学信息与模式识别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205
得益于飞秒激光直写技术的穿透式真三维改性加工能力,多种介质内任意三维路径及截面形状的光波导得以实现并得到了重要应用。本文围绕飞秒激光直写光波导的机理及基本类型,综述了三维光波导器件在光通信、集成量子光学、拓扑光子学、天文光子学以及光学传感等领域的应用。从三维光子芯片的应用需求入手,总结了飞秒激光直写技术在低损耗、任意截面、大纵深直写和可重构三维波导制备中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了飞秒激光直写三维光波导的未来发展趋势。
集成光学 光子集成芯片 飞秒激光直写 三维光波导 
中国激光
2024, 51(4): 0402406
梁龙 1,2,3,4,5吴珽 1,2,3,4,6沈葵忠 1,2,3,4,7熊智新 8[ ... ]房桂干 1,2,3,4,7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
2 江苏省生物质能源与材料重点实验室
3 江苏省林业资源高效加工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4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产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
5 林木生物质低碳高效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 南京 210042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 林木生物质化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3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 北京 100091广西民族大学林产化学与工程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 广西林产化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 广西 南宁 530006
6 林木生物质低碳高效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 南京 210042广西民族大学林产化学与工程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 广西林产化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 广西 南宁 530006
7 林木生物质低碳高效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 南京 210042
8 南京林业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37
9 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 林木生物质化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3
基本密度是评估木材制浆造纸性能的重要指标。 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检测造纸木片基本密度, 实时掌握原料材性变化, 能够为制定和优化制浆生产工艺提供基础理论数据。 但在实际生产中, 原料来源的复杂性造成木片水分含量波动较大, 光谱中的水分干扰信息严重影响模型预测效果, 成为制约近红外技术实际应用的主要因素。 以杨木片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木片失水过程的近红外光谱动态监测, 结合主成分分析明确光谱中水分吸收信息的特征响应, 揭示了木片水分中结合水和自由水的变化规律。 分别采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木片光谱建立偏最小二乘回归(PLS)模型预测木片基本密度, 通过对比分析模型预测性能, 探究木片水分变化对近红外预测木片密度的影响, 并采用外部参数正交化算法(EPO)消除光谱中水分的干扰, 提高模型对水分变化的抗干扰能力。 研究结果表明, 基于饱水木片光谱的模型具有最好的预测精度, 模型的建立主要依靠近红外光谱对木片纤维结构特征信息的获取。 而光谱中大量的水分吸收信息对建模是冗余无用的, 并且会导致模型对样品水分高度敏感, 当测试集水分含量变化时, 模型预测出现严重偏差。 通过EPO算法对木片失水过程动态光谱的解析, 提取水分校正因子, 能够有效消除水分变化引起的光谱差异。 基于水分校正的基本密度预测模型对不同水分条件下的测试集均表现出稳定的预测性能, 均方根误差、 决定系数和预测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2.23 kg·m-3、 0.883 4和2.93。 该研究将EPO算法引入对木材材性的近红外光谱分析, 构建了抗水分干扰的稳健型基本密度预测模型, 较好地解决了水分含量波动对原料材性快速检测的影响, 为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制浆造纸领域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依据。
造纸木片 近红外光谱 基本密度 外部参数正交化算法 Wood chips for the pulp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Basic density External parameter orthogonalization algorithm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3, 43(8): 2476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